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永和县

永和县

①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临河县置,属隰州。治所在今山西永和县西南三十五里。《元和志》卷12永和县:“以县西永和关为名。”大业初属龙泉郡。唐属隰州。武德二年(619)移治仙芝谷西(即今永和县), 为东和州治。贞观元年(627)改属隰州。民国初属山西河东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

②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置,属榆州。治所在今辽宁市葫芦岛市西北。金废。

③北宋天圣七年(1029)以避真宗山陵名改永定县置,属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县东四十里。熙宁七年(1074)废。


(1)古县名。(1)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改永定县置,治今河南省安阳市东。属相州。熙宁七年(1074年)废。(2)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置,治今辽宁省葫芦岛市西北。属锦州。金废。(2)今县名。在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东岸、吕梁山西麓,西邻陕西省。属临汾市。面积 1212 平方千米。人口6.3万。辖2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芝河镇。以县西永和关为名,取“永履和乐”之意。西汉置狐浐县(今县西南三十五里),属河东郡。东汉废。三国魏初复置狐浐县,属平阳郡。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废,北齐后主时于其城置永和镇。北齐武平元年(570年)置临河郡及临河县,属汾州。隋开皇初废临河郡,十八年(598年)改临河县为永和县,属龙泉郡。唐武德二年(619年)永和县自狐浐县故治迁至仙芝谷(即今县城),六年又分置楼山县,贞观元年(627年)并楼山县入永和县,属隰州。北宋、金、元、明、清因之。1914年属河东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9年属临汾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8年并入吕梁县。1961年恢复永和县,属晋南专区。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临汾地区。2000年属临汾市。地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黄河、芝河、桑壁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棉花、油料作物为主,盛产红枣。矿产有煤、膨润土等。工业有煤炭、电力、化工、机械、酿酒、食品、建材等。永隰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玛杂尔山

    即今新疆墨玉县北麻扎塔格山。清乾隆《西域图志》卷23:玛杂尔山“为和阗北屏,山不甚高,产火硝,不当孔道”。

  • 大田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散毛千户所置,属施州卫。治所即今湖北咸丰县。清初改置巡司。

  • 林头墟

    ①在今广东顺德市北林头村。清咸丰 《顺德县志》 卷5: 津渡有 “林头”。②亦作槛头墟。即今广东电白县北林头镇。清道光 《电白县志》 卷8: 槛头墟 “在县 (治今电城镇)西七十里”。

  • 羊角

    春秋卫邑。在今山东郓城县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前547),“齐人城郏之岁,其夏,齐乌余以廪丘奔晋,袭卫羊角,取之”,即此。古邑名。春秋卫邑。在今山东省郓城县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

  • 官埠港

    在今湖北咸宁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76咸宁县 “梓潭湖” 条下: “官埠港在县东十里。源出县东三十里之长岭,西入梓潭湖。”

  • 红卜苴

    在今四川攀枝花市东南红格乡。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置红卜苴土百户。

  • 金沙埠

    即今江西贵溪县西北金沙乡。《清一统志·广信府》 “江浒山镇” 条下: “又 (贵溪) 县西二十里曰金沙埠……俱为水陆要冲,今皆有兵戍守。”

  • 勐 (猛) 董

    即今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城勐董镇。清代属镇边厅,后于此置勐角董土千总。傣语 “勐”为地方,“董” 为集中,意即集中的地方。

  • 菟和山

    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十里资峪岭。《左传》: 哀公四年 (前491),楚军临上雒,“左师军于菟和,右师军于仓野”。杜注: “菟和山,在上雒东也。” 《清一统志 ·商州》 “菟和山” 条引 《州志》:“亦名

  • 九华府

    元末农民战争期间,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改池州路为九华府,治所在贵池县(今安徽贵池市)。寻改为池州府。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池州路置,治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辖境约当今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