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沁水县

沁水县

①西汉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北王寨。《水经·沁水注》:“沁水又径沁水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北齐废。

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永宁县置,属泽州。治所即今山西沁水县。大业初属长平郡。唐属泽州。清雍正六年(1728)属泽州府。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1930年直属山西省。


(1)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北。因县北有沁水得名。属河南郡,晋及东魏不改。北齐废。(2)今县名。在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部东侧。属晋城市。面积 2655 平方千米。人口20.6万。辖7镇、7乡。县人民政府驻龙港镇。春秋为晋端氏邑。战国属赵。汉置端氏县,治今县东西域村,属河东郡。西晋属平阳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废。太和二十年(496年)复置,为安平郡治。孝昌中又设东永安县,为泰宁郡治。北齐废泰宁郡,改东永安县为永宁县,属安平郡。隋开皇三年(583年)端氏县治迁今县东端氏村。开皇十八年永宁县改为沁水县,县治即今县城,属长平郡。《水经注·沁水》:“沁水又逕沁水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唐、五代、北宋、金均为沁水县、端氏县,属泽州。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泽州。明因之。清属泽州府。1914年属冀宁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1年析置沁水、士敏、沁南三县。1943年废沁水县并入士敏县。1944年沁南县改为沁水县。1947年沁水、士敏二县合并,恢复沁水县制。1949年属长治专区,1985年属晋城市。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之间。沁河、县河、端氏河、龙渠河等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玉米、小麦、谷子、棉花、油料作物为主。矿产有煤、铁、铜、石灰石、大理石、耐火黏土等。工业有煤炭、冶金、电力、纺织、机械、缫丝、建材、造纸等。侯月铁路和晋韩、沁辉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圣天寺、汤王庙、历山、下川遗址和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


猜你喜欢

  • 来复铺

    即今四川高县北来复镇。北宋置来附县于此。明置驿。正德《四川志》卷16:庆符县“来附县故址,在治西北十五里。宋政和置,宣和废。后人讹以附为复。今设来复铺旧址旁”。

  • 大阇婆

    即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泗水一带。南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上“苏吉丹”条:“打板国东连大阇婆,号戎牙路(注:或作重迦卢)。”

  • 白沙涡

    ①在今安徽阜阳市西北三十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绍兴十年(1140),金军围顺昌城,云“韩将军在白龙涡下寨,距城三十里”,刘錡夜遣千余兵击之,颇杀敌众。②在今河南宁陵县北。《资治通鉴》:唐至德元

  • 义兴冶寨

    北宋置,属繁畤县。在今山西繁峙县东北七十里义兴寨村。

  • 养泥城儿

    即今新疆英吉沙县。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 卷117 《西域土地人物略》: “ (石子) 泉南苦把力站,南为店子井,北为养泥城儿。其城东至石城行八程。”

  • 托克苏庄

    即今新疆新和县。1922年置县佐于此。1930年改置托克苏县。1941年改名新和县。

  • 栖凤山

    在今湖北宣恩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82木册长官司: 栖凤山在 “司北十五里”。

  • 媳妇山

    在今辽宁抚顺县东、新宾满族自治县西。《方舆纪要》 卷37沈阳中卫: 媳妇山 “亦在抚顺关外”。

  • 一称云。为云梦的简称。地跨今湖北新州、安陆、钟祥、云梦、荆沙、枝江、松滋、监利、洪湖等县市长江南北地区。《左传》: 宣公四年(前605),子文初生,其母 “使弃诸梦中”。昭公三年 (前539),楚子与

  • 关辅

    即关中与三辅的合称。相当今陕西关中地区。古地区名。关中与三辅的合称。相当今陕西省关中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