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河口镇

河口镇

①即今山西岚县北河口乡。《清一统志·太原府二》 “东村镇” 条下: 河口镇 “在县北”。

②即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南河口村。为黄河渡口。清王庆云 《石渠余记》 卷5: 吉兰泰盐 “向由船运至山西省北……磴口为发运之所。河口镇为入晋停泊要区,各设大使一”。光绪 《山西通志》 卷71: 嘉庆十二年 (1807) 河东复行商运。“立口岸于托克托之河口镇,岁额八万七千五百引,课银六万三千五百余两”。

③明置,属芜湖县。在今安徽芜湖市青弋江口南岸。《明史·地理志》 芜湖县: “西有河口镇巡检司,后移于鲁港镇。”

④即今江西铅山县驻地。《清一统志·广信府二》: 河口镇 “本朝乾隆三十六年移同知驻此”。1949年铅山县由永平镇迁驻于此。

⑤一名两河口。清置,属黄陂县。即今湖北大悟县东南七十六里河口镇。有巡司。民国设县佐。


(1)在山西省古交市东部。面积34.5平方千米。人口1.1万。镇人民政府驻河口,人口 2480。 因位于汾河北岸和磨石沟口,故名。1949年属交城县,1956年设河口乡。1958年划归太原市,属古交工矿区,后改河口公社。1984年改镇。地处汾河中游山区。主产玉米、谷子、蔬菜,为市主要蔬菜生产基地。有丰富的煤炭和石灰石。有煤矿、钢铁、水泥、化肥、焦炭等厂。太原市古交钢铁厂设此。太古岚铁路、太宁公路经此。(2)在江苏省沛县西南部。面积81.5平方千米。人口5.8万。镇人民政府驻河口,人口 3600。 早年贺、张两姓于河口建村,名贺张口,后简称贺口,谐音为河口。1962年从栖山、孟庄两公社析置河口公社,1983年改乡,1999年置镇。2000年孟庄乡并入。产小麦、玉米、大豆、甘薯、棉花。盛产山药、辣椒、韭黄、西瓜。食用菌培植业、肉鸽养殖业和果林业较发达。有皮革、化工、鬃刷、酿酒、电线、木器、水泥制品、粉丝、纺织、皮鞋等厂。徐丰、龙口公路经此。(3)在江苏省如东县西北部、江海河两岸、栟茶运河南岸。面积82平方千米。人口3.9万。镇人民政府驻花园头,人口 2500。 1949年为直夫乡,以烈士王直夫之名命名。1958年与于港乡合建直夫公社。1965年以境内滩河口改名河口公社。1983年改乡,1994年置镇。2000年于港乡并入。产稻、小麦、棉花、蚕茧等。有建材、电缆、纺织、机械等厂。新沿等公路经此。(4)在安徽省霍邱县中西部、沣河西岸。面积49平方千米。人口2.6万。镇人民政府驻河口,人口 7770。 因地处沣河、找母河汇流口得名。1950年置河口镇。1958年属卫星公社,1961年改河口公社。1966年置镇。1992年艾井乡并入。特产青萝卜,早在清代中叶已成上通光(河南省光化)、固(河南省固始),下达沿淮的重要集镇,为县境中部粮油及农副产品集散地。有农具、轧花、造纸、制香等厂。105国道、长南公路经此。(5)在江西省铅山县北部、信江上游。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75.6平方千米。人口5.5万。镇人民政府驻河口,人口2.5万。古名沙湾市。明末铅山河改道由此入信江,改称河口。清同治《广信府志》:河口镇“(铅山)县西三十里。即古沙湾市也,当信河、铅河二水交会之冲,汭口九阳石之上”,故名。为明、清时江西省四大名镇之一。1949年设河口市,属上饶专区;同年9月撤市为县辖镇,铅山县人民政府由永平镇移此。1958年改公社,1981年复设河口镇。主产稻、蔬菜,盛产荸荠、甘蔗。工业有机械、造船、建材、食品、纺织、化工、酿造等。名特产有茶叶、绢扇、古汉酒等。横南铁路和乐江、横河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天乳寺及明、清古建筑一条街。(6)在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东部。面积48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河口,人口 4200。 因地处大冶湖出口长江处,故名。1958年设河口公社,1984年改四顾闸镇,1993年改河口镇。1995年由大冶县划归黄石市。主产稻、蔬菜等。有煤、白云石、水泥、砖瓦、造船、机械等厂。濒江设航运码头。有公路通大冶、黄石。(7)在湖北省大悟县东南角。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河口,人口 7050。 因地处滠水与西大河汇合口之洲头,故名。1949年属礼山县一区。1955年设大悟县河口乡,属河口一区。1957年属河口区,1958年河口区改设五一公社,1960年复名为河口区。1987年置河口镇。地处大别山半丘陵半平原地带。主产稻、棉花、油料作物等,盛产茶叶、花生、大豆。有农机、麻纺、猪鬃、人造金刚石、水泥预制板、制砖等厂。为大悟、红安、黄陂三地交界地区集贸中心。宋大、黄土公路会此。(8)在湖南省湘潭县中部。面积93.9平方千米。人口4.5万。镇人民政府驻河口,人口 2470。 以地处涟水汇入湘江处,得名湘河口,俗称河口。1953年置河口乡,1956年并入双板桥乡。1958年属钢铁公社,1961年为河口公社。1984年复乡,1993年置镇。1995年古塘桥、双板桥二乡并入。主产稻,并产湘莲、木材。为县重要商品鱼生产基地。有农业机械、电器设备、船舶修造、建筑机械、电热合金材料等厂。107国道经此,涟水上建有公路大桥。江岸有客、货运码头,历为湘潭水运要津。(9)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中部。面积70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城河岗,人口 6100。 因处西、北、绥三江汇合点,故名。明嘉靖五年(1526年)为三水县治,称三水城,县署在该镇城内村。1897年辟为商埠,曾设有海关。1945年县治迁西南镇后改称城河乡。1950年属三水县一区。1957年置河口乡,1958年先与青岐合置超美公社,后再合高丰置河口公社。1984年称河口区,1986年建镇。1994年撤镇建街道办事处。2001年复设河口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台地平原区。农产稻、甘蔗、花生、西瓜、蔬菜、水果、塘鱼等。有石膏、油母页岩、白陶土矿。工业有水泥、塑料、避雷器、制鞋、烧砖、五金、铸造、风扇、石灰等厂。广三铁路终点,324国道经此。有北江、西江、绥江及珠江三角洲河网航线。古迹有魁岗文塔。(10)在广东省阳春市南部。面积192平方千米。人口2.9万。镇人民政府驻河口,人口 2000。 因镇区处龙门河与潭水河汇合处东南侧,故名。明、清分属南乡都、太平都。民国时属阳春县第五区,1953年为十三区。1957年分置河口、龙门乡,1958年合置河口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地处河尾山东部的低山丘陵区。主产稻、甘蔗,林产松、杉、竹等。特产龙门土纸。有爆竹、卫生香、土纸等厂。有公路通岗美、漳水和春城。水路通漠阳江干流。(11)在广东省陆河县南部。面积169平方千米。人口4.9万。镇人民政府驻河口圩,人口 3070。 因驻地在南、北、螺河三河交汇处,故名。1952年设河口区,1957年设乡,1958年建公社,1984年复区,1986年建镇。属螺河及其支流南溪河谷地,多丘陵、台地,西部有小片河谷平原。农产稻、甘薯、小麦、花生、木薯,水果产梨、菠萝、油柑等。林产马尾松、杉、赤黎、竹。乡镇企业以水电为主。揭陆公路经此。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12)在广东省郁南县东南部。面积77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河口,人口 1780。 因处白石河与南江汇合口,故名。1950年属郁南县第四区。1956年置河口乡,1960年改公社。1983年设区,1986年建镇。地处罗定江(南江)谷地丘陵区。主产稻,并产烟叶、黄麻、蚕茧等。盛产荔枝、杧果。有煤、云石、红朱石等岩矿。有水泥厂和采石场、水电站。德朱公路经此。罗定江通航。(13)在四川省江油市东部。面积56平方千米。人口1.5万。镇人民政府驻小河口,人口 2000。 1951年为中兴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为河口公社。1983年改为河口乡,1992年置镇。有农机、粮油加工等业。为农副产品集散地。江梓公路经此。(14)在四川省万源市西南部。面积116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河口,人口 7000。 因地处三叉河与澌滩河交汇处,故名。1949年为河口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4年置镇,秦河乡并入。森林覆盖率55%。有獐、麂、猴、兔等野生动物。产油菜籽、芝麻、蚕茧、茶叶、核桃、板栗等。有茶场、农机修理、粮油加工等业。老场居澌滩河北岸,新街建于南岸。万平公路经此。(15)在四川省荣县南部。面积64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河口,人口700。因位于沙溪河与小河滩交汇处,原名双河口,后改为河口场。1949年为河口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5年与河东乡合并置河口镇。有造纸、农机加工、酿酒、食品加工等业。通公路。(16)在四川省雅江县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485平方千米。人口 7400。 镇人民政府驻本达宗,人口 4500。 “本达宗”,藏语意为“兄弟村”。因地处雅砻江与卧龙寺河汇合处得名。1956年设河口乡,1973年为公社,1983年复乡,1986年置镇。产玉米、马铃薯、麦子、青稞等。有农机具、缝纫、电力、砖瓦、木材加工、手工编织等业。川藏公路南线和雅洼、雅道、雅新公路经此。(17)在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85.2平方千米。人口1.1万(不含河口、坝洒农场)。镇人民政府驻河口,人口 6570。 镇以驻地名。因处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故名。清设河口卡、河口汛。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开为商埠。光绪二十三年置河口副督办区。辛亥革命后置河口镇,后废。1950年属河口市河溪区。1951年改第一区。1955年为河口县城关镇,1958年设城关公社,1981年置城关镇,1987年改河口镇。地处红河与南溪河之间山谷、丘陵地带。产稻、玉米、香蕉、菠萝、杧果、橡胶等。有农机、汽车修理、制胶、藤竹编织等厂。为国家一级口岸,设有海关等机构。省属河口、坝洒橡胶农场、红河热带作物研究所驻此。昆河铁路经境内并设山腰站、河口站(终点站)。为昆河、砚河、蔓河公路终点。(18)在陕西省凤县中部。面积211平方千米。人口 7800。 镇人民政府驻河口,人口570。镇以驻地名。昔称合河口。后简称河口。1949年设河口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设镇。主产小麦、玉米,特产安河米。盛产核桃、蜂蜜、生漆。铅、锌矿藏丰富,有采矿、选矿业。有林场和水泥厂。凤太公路经此并设站。


猜你喜欢

  • 车骑城

    即汉宕渠城。在今四川渠县东北七十四里土溪乡渠江南岸城坝古城。《后汉书·吴汉传》李贤注:宕渠县“故城在今渠州流江县东北,俗名车骑城”。《寰宇记》卷138渠州:宕渠县“今即流江县东北七十里宕渠故城是也。其

  • 白城子

    ①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与陕西靖边县东北界上之白城子一带。《方舆纪要》卷61榆林镇:白城子“在镇西怀远堡北。旧为寇垒。隆庆中,陕督王崇古自花马池长城关出边,与敌战于此。败之”。②即今内蒙古多伦县北上都河乡

  • 清水镇

    ①北宋置,属慎县。在今安徽肥东县北八十里清水桥。《舆地纪胜》 卷45庐州: 清水镇 “在梁县北六十里。自镇至州九十里。开禧用兵濠州,寄治于此,统制周用实兼知州事”。②北宋置,属冠氏县。即今山东冠县东北

  • 杨家河集

    即今湖北孝昌县西南杨家河乡。民国《湖北通志》卷73《兵事》:清同治二年(1863)九月,捻军“走孝感,焚杨家河”。

  • 长洲军

    唐乾元二年(759)置,治所在长洲县(今江苏苏州市)。大历五年(770)废。唐乾元二年(759年)置,治于苏州(今江苏苏州市)。大历五年(770年)废。

  • 神景宫

    唐置,即今江苏太湖中洞庭西山之灵祐观。宋朱长文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灵祐观,在洞庭山,唐之神景宫也,盖明皇时建。内有林屋洞,人间第九洞天也,……唐时投龙于此,因建宫。(宋) 天禧五年,诏重修,

  • 战国楚邑。即今安徽临泉县。《史记· 王翦列传》: “李信攻平兴,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即此。古邑名。战国楚邑。在今安徽省临泉县。《史记·王翦列传》: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 大弁山

    一曰汴山。即今山东沂水县西北五十里卞山。《水经·沭水》:“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郦道元注:“大弁山与小泰山连麓而异名也。”元于钦《齐乘》卷1“大岘山”条载:“沂山东南曰大弁山。‘大弁’,今人讹作“

  • 绍兴府

    南宋绍兴元年 (1131) 改越州置,为南宋陪都。治所在山阴、会稽二县 (今浙江绍兴市)。以年号为名。辖境相当今浙江浦阳江 (浦江县除外)、曹娥江流域和余姚、慈溪二市西部。元至元十三年 (1276)

  • 射垛山

    在今河北井陉县南。《方舆纪要》 卷14井陉县: 射垛山 “在县 (今城关镇) 东南六十里。《志》 云: 秦王翦伐赵,下井陉,尝射垛于此”。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