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济州

济州

①北魏泰常八年 (423) 置,治所在碻磝城(今山东茌平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范县、山东聊城、东阿、肥城、阳谷、高唐等县市间地。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辖境缩小。天宝十三载 (754) 州城为河所陷,遂废入郓州。

②五代周广顺二年 (952) 分郓州置,治所在巨野县 (今山东巨野县南一里)。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宁市及巨野、金乡、郓城等县地。金天德二年 (1150)移治任城县 (今济宁市)。蒙古至元六年 (1269) 又移治今巨野县。八年 (1271) 升为济宁府,十二年 (1275) 又改济州,属济宁府。至正八年 (1348)废。

③金天眷三年 (1140) 改黄龙府置,属会宁府。治所在利涉县 (今吉林农安县)。《金史· 地理志上》: “以太祖来攻城时,大军径涉不假舟楫之祥也。” 辖境约当今吉林农安、德惠、双阳县及长春市地。大定二十九年 (1189) 改名隆州。


(1)北魏泰常八年(423年)置,治碻磝城(今山东茌平县西南)。辖境约当今河南省范县、山东省聊城、东阿、肥城、阳谷、高唐等市县地。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辖境缩小。天宝十三载(754年),州城为河所陷,遂废入郓州。(2)五代周广顺二年(952年)分郓州置,治所在巨野(今县南)。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济宁市及郓城、巨野、金乡等县地。金天德二年(1150年)移治任城(即今济宁)。元至元中升为济宁府;不久又改为济州。至正八年(1348年)废。(3)金天眷三年(1140年)以龙州改名,治利涉县(今吉林农安县),属上京路。辖境相当今吉林省长春市及农安、德惠一带。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名隆州。


猜你喜欢

  • 凤羽乡

    即今云南洱源县南二十六里凤羽乡。《清一统志·大理府》:凤羽乡“在浪穹县西四十里。土官尹姓,明洪武中,沐英奏授巡检世袭,本朝初因之,今裁”。

  • 张侯桥

    在今江苏南京市西部秦淮河北岸。《资治通鉴》:东晋义熙六年(410),“卢循焚查浦,进至张侯桥”。又南朝梁太清二年(548),侯景逼建康,萧正德“帅众于张侯桥迎景”。皆此。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南朝梁末侯

  • 银城

    一名铜鱼城。即今福建同安县治大同镇。《方舆纪要》 卷99泉州府同安县: 银城 “即今县。……其制东西广,而南北隘,如银锭然,故曰银城。又城南溪有二石,状如鱼,色若铜鼓,亦名铜鱼城”。又称铜鱼城。即今福

  • 吾家山

    在今江苏吴县西南,邓尉山支峰。《清一统志·苏州府一》:吾家山“居民以植梅为生,花时一望如雪,香风度十余里。前抚臣宋荦题‘香雪海’三字镌于石”。

  • 阏与

    战国韩邑,后属赵。在今山西和顺县西北。一说在今河北武安县西南五十里。《史记·赵世家》:赵惠文王二十九年 (前270),“秦韩相攻,而围阏与。赵使赵奢将,击秦,大破秦军阏与下”。《水经·清漳水注》: 梁

  • 前燕

    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元康四年 (294) 鲜卑慕容廆于大棘城 (今辽宁义县西北) 建立政权,永嘉初,自称鲜卑大单于。东晋咸康三年 (337) 其子皝称燕王,都龙城 (今辽宁朝阳市)。皝子儁迁都蓟(今天

  • 八里甸子

    即今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西南八甸子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兴京厅属境图:怀仁县西南有八里甸。

  • 梅家畬堤 (隄)

    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南。《方舆纪要》卷87临江府清江县“固本堤” 条下: 梅家畲堤“在府 (治今临江镇) 东十五里。旧有堤,成化以后为洪水所坏,垂修垂圮,民不能田,嘉靖初悉力修筑,始不为患。崇祯十一年复决

  • 布特哈左旗

    1932年日伪分雅鲁县置,属伪兴安东省。治所即今内蒙古扎兰屯市。旋废。

  • 石枧陂

    在今湖北崇阳县东。《方舆纪要》卷76崇阳县:石枧陂“在县东十五里。有宋时旧址,洪武间知县元俊伐石重修,嘉靖九年典史徐球再修,蓄水以溉田为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