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淄青

淄青

唐、五代方镇名。又作平卢、平卢淄青。宝应元年 (762) 置。同年,平卢节度使侯希逸为史朝义及奚族所逼,率部南保青州,即授为淄青节度使,而平卢旧号不废,此后或称淄青,或称淄青平卢,或称平卢。治所在青州 (今山东青州市)。大历、元和间李正己、李纳、李师道割据时曾移治郓州 (今山东东平县西北)。辖境屡有变动,大历末占地至十五州,今山东全省除临清、聊城附近数县外悉在境内,西至河南濮阳,南至安徽萧县、江苏铜山、沭阳,为当时最强大的方镇之一。元和十四年 (819) 被唐平定后,辖境缩小。咸通后领有淄、青、登、莱、齐、棣六州,约当今山东东北部半省之地。天祐初为朱全忠所并,仍置淄青节度使。五代晋废,后汉又复置。北宋初废。


唐、五代方镇名。宝应元年(762年)置。同年,平卢节度使侯希逸为史朝义及奚族所逼,南保青州,即授为淄青节度使,而平卢旧号不废,此后遂或称淄青,或称淄青平卢,或称平卢。治青州(即今山东青州市),大历、元和间李正己、李纳、李师道割据时曾移郓州(今山东东平县西北)。辖境屡有变动,大历末占地至十五州,今山东全省除临清、聊城附近数县外悉在境内,西至河南省濮阳市,南至安徽省萧县、江苏省铜山、沭阳等县,为当时最强大的方镇之一。元和十四年(819年)被唐平定后,辖区缩小。咸通后领有淄、青、登、莱、齐、棣六州,约当今山东省东北部半省之地。天祐初为朱全忠所并。五代晋废,汉复置。北宋初又废。


猜你喜欢

  • 云南左卫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属云南都司。治所即今云南昆明市。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废。

  • 郢门山

    即荆门山,又名楚门山。在今湖北枝城市西北长江西南,与宜昌市猇亭区西北虎牙山隔江相望。唐李白有 《郢门怀古》 诗。温庭筠 《送人东游》诗: “高风汉阴渡,初日郢门山。”(1)古山名。又作楚门山。在今湖北

  • 旺苍坝镇

    亦作望苍坝。即今四川旺苍县。1941年于此设旺苍设治局,1945年改为旺苍县。

  • 瓮 (甕) 岔镇

    即今陕西华阴市西南瓮岔铺。清《乾隆内府舆图》: 华阴县西南有瓮岔镇。

  • 白茅堤

    元代黄河北岸的险工。在今山东曹县西白茅集一带。据《元史·顺帝纪》 载:至正三年(1343)五月,“河决白茅口”。四年(1344)五月,“大霖雨,黄河溢,平地水二丈,决白茅堤、金堤”。至正十一年(135

  • 马宁镇

    在今广东顺德市西南六十五里马宁圩。明置巡司于此。在广东省怀集县西北部。面积58平方千米。人口4.5万。镇人民政府驻马宁圩,人口1020。相传明洪武年间称马营,即拴马匹的地方。清改马凝,1920年改为马

  • 闷那克尼儿山

    即今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东北之纳木那尼峰。《清一统志·西藏》:闷那克尼儿山“在达克喇城东北二百五十里。与狼千喀巴布山相连。山亦高大,临马品木达喇池西岸”。

  • 回洛城

    在今河南孟津县老城东。《北齐书·万俟洛传》:东魏元象元年(538),与西魏战于北邙,东魏兵败,“诸军北渡桥,洛以一军不动,西人畏而去。高祖以雄壮, 名其所营地为回洛城”。《资治通鉴》:唐武德三年(62

  • 汉阜县

    唐天祐二年(905)改阜城县置,属冀州。治所在今河北阜城县。五代唐复为阜城县。古县名。唐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避父讳,改阜城县置,治今河北省阜城县。属信都郡。五代唐复改阜城县。

  • 洮河县

    ①北周置,为洮河郡治。治所在今青海贵德县南。隋开皇初并入河津县。②隋仁寿元年 (601) 改广恩县置,属旭州。治所在今碌曲县东双岔乡。大业初改名洮阳县。隋仁寿元年(601年)改洮阳县置,治今甘肃省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