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水
上游即今河北磁县滏阳河,下游西汉时东北至今肥乡县西入漳水,北魏前改在古邺城 (今临漳县西南) 东入漳。左思 《魏都赋》 “北临漳滏”,即此。元、明后改流成为今滏阳河。
古水名。上游即今河北省磁县滏阳河,下游西汉时东北至今肥乡县西入漳水,北魏前改在古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东入漳。左思《魏都赋》:“北临漳滏”,即此。元、明后改流成为今滏阳河。
上游即今河北磁县滏阳河,下游西汉时东北至今肥乡县西入漳水,北魏前改在古邺城 (今临漳县西南) 东入漳。左思 《魏都赋》 “北临漳滏”,即此。元、明后改流成为今滏阳河。
古水名。上游即今河北省磁县滏阳河,下游西汉时东北至今肥乡县西入漳水,北魏前改在古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东入漳。左思《魏都赋》:“北临漳滏”,即此。元、明后改流成为今滏阳河。
亦作婆员村。在今四川长宁县 (旧名安宁镇,今长宁镇)。《宋史· 蛮夷传》: 皇祐元年 (1049),“淯井监复执婆然村夷人细令等”。即此。
即金渊郡。治所在金泉县 (今四川金堂县东南同兴场)。《隋书·地理志》 金泉县: “西魏置县及金泉郡。后周废郡。”
在今广西桂平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8桂平县:牛渚水在“府东北九十里。自藤峡分流,为瑶贼出没处。……流入浔江”。
在今福建宁化县东北。《清一统志·汀州府》: 城门嶂 “在宁化县东北四十里。山势卓立如屏。元季寇乱,乡人避兵于此”。
亦作珠利耶、马八儿、顼里、西洋顼里。在今印度科罗曼德尔海岸。《宋史·外国传五》: “注辇国东距海五里,西至天竺千五百里。”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 (1015),使臣娑里三文来中国,所经航道,记录于 《宋史
即今湖南慈利县西北溇水。《水经·澧水注》: 娄水 “源出巴东界,东径天门郡娄中县北,又东径零阳县注于澧水”。
元初析灵石县置,属霍州。治所在今山西灵石县北二十八里冷泉村。至元二年(1336)废。古县名。元初析灵石县置,治今山西省灵石县北。属汾州。因旧有灵石口巡检司,故以小灵石为名。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入
在今四川铜梁县东南十五里。《舆地纪胜》卷159合州:泸昆山“一名巴岳山,在巴川县南十五里。山有巨石如狻猊,是名香炉峰。有昆谷洞,多苍玉。有濑玉溪,有木莲花,高五六丈,叶如楠,花如菡萏,
唐开元前置羁縻州,属黎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汉源或石棉、甘洛等县境。北宋以后废。
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南。《明史·李应祥传》:万历间,“丢骨、人荒、没舌三砦最强,(周)于德皆攻克,复连破卜洞王诸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