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犍为县

犍为县

①南朝梁改武阳县置,属西江阳郡。治所在今四川彭山县西北五里。西魏改为隆山县。

②隋开皇三年 (583) 改武阳县置,属戎州。治所在今四川犍为县东南十五里岷江东岸。《旧唐书·地理志》 犍为县: “因 (犍为) 山立名。” 大业初属犍为郡。唐武德初属戎州。上元元年 (674)改属嘉州。《新唐书· 南诏传》: 咸通十年 (869),骠信酋龙率大军寇蜀,“攻黎州,诡服汉衣,济江袭犍为,破之”。即此。五代晋天福元年 (936) 后蜀移治今犍为县。北宋大中祥符四年 (1011) 徙治惩非镇 (今犍为县南清溪镇)。南宋庆元二年 (1196)属嘉定府。元属嘉定路,在今乐山市南三十里。明属嘉定州,洪武中由玉津镇移治今犍为县。清属嘉定府。民国初属四川建昌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


(1)古县名。南朝梁改武阳县置,治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为江州治。西魏时改隆山县。(2)今县名。在四川省南部。属乐山市。面积1375.40平方千米。人口56.5万。辖12镇、8乡。县人民政府驻玉津镇。北周保定三年(563年)置武阳县,治今县南,为沈犀郡治。隋开皇三年(583年)改武阳县为犍为县,属犍为郡。唐属嘉州。北宋乾德四年(966年)移今玉津镇。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移今清溪镇。南宋庆元初后隶嘉定府。元属嘉定府路。明隶嘉定州,洪武九年(1376年)还治今玉津镇。清属嘉定府。1913年属上川南道,1914年属建昌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50年属川南行署区乐山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乐山专区。1968年属乐山地区,1985年属乐山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南低山丘陵区,西部多低山,东南部丘陵约占总面积67%。岷江自西北入,右纳马边河、沐川河,左有百支溪注入,东南流出境。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小麦、玉米、甘薯、豆类。白姜、紫胶以产高质优著称。盛产甘蔗,为省糖料基地。煤、岩盐储量大,尚有石灰石、石英、陶土等矿。有采煤、制盐、水泥、造纸、船舶制造、工艺美术等厂矿。有光纸、白砂糖、柠檬酸、刻花玻璃器皿等产品。五新公路经此。岷江客轮通乐山、重庆。有明代文庙。金井乡巴蜀土坑墓群曾出土戈、矛等铜器、陶器,收藏于省博物馆。


猜你喜欢

  • 赤祖

    在今四川绵竹县东北。《晋书·李流载记》:西晋太安间,益州刺史罗尚杀李特,“流与兄子荡、雄收余众,还赤祖,流保东营,荡、雄保北营”。即此。在今四川省绵竹市东北。西晋太安二年(303年),益州刺史罗尚袭斩

  • 西鄂县

    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县北五十里鄂城寺。《汉书·地理志》 南阳郡西鄂县注:应劭曰,“江夏有鄂,故加西云”。西晋属南阳国。南朝宋废。北魏复置,属南阳郡。北周废。东汉科学家张衡为本县人。古县名

  • 绰拉剔噶珊

    清初于者帖列山卫置,属宁古塔将军。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阿纽依河口东北。后属三姓副都统。《乾隆内府舆图》: 黑龙江下游有 “绰拉剔噶珊”。光绪 《吉林通志》 卷17: 混同江南岸,东至

  • 柏庙山

    亦名柏茂山。在今四川简阳市北。《新唐书·地理志》 阳安县: “有柏庙山。” 《清一统志 ·成都府一》: 柏茂山,“ 《旧志》: (柏庙山) 今曰柏茂山,在州东北八十里。峰峦卓立,为群山之首。盖庙茂声近

  • 张洪镇

    清置,属三水县。即今陕西旬邑县西南张洪镇。在陕西省旬邑县西南部。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张洪中街,人口 3900。镇以驻地名。元至元年间名张空。明洪武年间改名张洪。1950年设张洪

  • 堿厂

    即碱厂。今辽宁本溪自治县东碱厂满族镇。

  • 双柏县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双柏县境。三国蜀建兴三年(225)属建宁郡。西晋太安二年(303)属益州郡。东晋属晋宁郡。南朝梁末废。产银。1926年改摩刍县复置,治所在今云南楚雄市

  • 广积监

    北宋绍圣三年(1096)置,属施州。治所在今湖北恩施市境。铸铁钱。元废。

  • 大基县

    唐武德二年(619)置,属怀州。治所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五十二里蓼坞村东河清口。八年(625)废。咸亨四年(673)复置,先天元年(712)改为河清县。古县名。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治今河南省孟州市

  • 明水泉子

    又名白花泉。在今黑龙江省明水县东南二十余里。明水县以此名。民国 《黑龙江志稿》 明水县图: 县东南有明水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