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独秀山

独秀山

①即独秀峰。在今江西南康县东南。《舆地纪胜》 卷36南安军: 独秀峰 “在南康县东。旧名鸡笼,东坡南迁,更名独秀”。《清一统志·南安府》: 独秀山 “在南康县东南二十五里。旧名鸡笼山,宋苏轼爱其峰峦耸锐,改名。下有龙湫”。

②在今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05陵水县: 独秀山在 “县西南一里。一峰突起,亦名文笔山”。

③在今广西永福县东南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107永福县: 独秀山 “旁无陵阜,亭亭独峙,高百余丈”。

④在今广西武鸣县北。《方舆纪要》 卷111思恩府武缘县: 独秀山 “在县南五十里。平地突起一峰,高数十丈,其相近有高峰岭”。

⑤又名紫金山。即今广西桂林市城区中心独秀峰。唐莫休符 《桂林风土记》: “独秀山在郭中,居子城正北百余步,高耸直立,周回一里余,迥出郭中,下有岩洞。” 刘宋时太守颜延之常于石室中读书赋诗,后人因名读书岩。有 “南天一柱” 等石刻。

⑥在今广西马山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11思恩府: 独秀山 “在旧城东半里。一峰峭立,亦名印笏山”。

⑦在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西一里。《舆地纪胜》卷114融州: 独秀峰 “在旧黔南府城北门外。拔地凌空,壁立万仞”。《方舆纪要》 卷109融县: 独秀山“挺然秀发,上干云霄”。

⑧又名资山。在今四川资阳市西南三里。《寰宇记》 卷76资阳县: 独秀山 “迥然独秀”。《清一统志·资州》: 独秀山 “在资阳县西南三里。今亦名资山”。


猜你喜欢

  • 交丫滩

    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方舆纪要》卷79宜城县:交丫滩“在县南破河脑,蛮水与汉江二水交流,故名”。

  • 西徐州

    南朝梁大通元年(527)置,治所在涡阳县(今安徽蒙城县)。辖境相当今安徽蒙城县等地。东魏武定六年(548)改为谯州。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改涡州置,治涡阳县(今安徽蒙城县)。辖境相当今安徽省蒙城、

  • 龙牙门

    古岛屿名。即今印度尼西亚林加岛。古代海舶出入马六甲海峡时经此。明费信《星槎胜览》:龙牙门“在三佛齐之西北也。山门相对,若龙牙状”。清谢清高《海录》作龙牙国。

  • 飞乌镇

    隋开皇十年(590)置,在今四川三台县南九十里郪江镇(千字坟)。《寰宇记》卷82飞乌县,“本汉郪县地之故城,在县北三十五里故郪王城也。隋开皇十年置飞乌镇,十三年改镇为县,取飞乌山为名”。

  • 靖江嘴镇

    一名清江嘴镇。即今湖北黄梅县南七十二里小池镇。明置巡司于此。

  • 提象门

    为唐洛阳皇城西南禁苑内上阳宫的正门。在今河南洛阳市西洛水北岸。清徐松 《唐两京城坊考》 卷5东京: 上阳宫 “东面二门,南曰提象门,北曰星躔门”。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城西洛河北岸。为唐洛阳皇城西南禁苑内上

  • 温江县

    西魏恭帝二年 (555) 置,属蜀郡。治所即今四川温江县。明嘉靖 《四川总志》 卷3: 温江县 “以江水温润为名”。隋开皇三年 (583) 废入郫县。仁寿三年 (603) 改置万春县,大业初废。唐武德

  • ①商代都城。传有三亳: (1) 南亳,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相传汤曾居此。(2) 北亳,在今河南商丘县北,相传诸侯于此拥戴商汤为盟主。(3) 西亳,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尸乡沟一带。《史记·殷本纪》:“自契至

  • 海螺山

    在今河北鹿泉市西。《方舆纪要》 卷14获鹿县: 海螺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山绵延耸秀,下有白鹿泉,隋因以名县。山之阳,岩洞深遂,相接如门屋,曰连珠洞”。

  • 龙溪镇

    ①旧名牛溪镇。即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北三十里龙溪乡。《方舆胜览》卷55茂州:“龙洞在牛溪镇。入洞数步,向南石壁有路可通。”民国《川西边事辑要》第八编:龙溪镇“在娘子岭之麓,有人百余户。汶川县公安分局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