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琅邪山

琅邪山

一作瑯邪,又作瑯琊。在今山东胶南市琅琊镇 (夏河城) 东南十里。《管子》: “齐桓公将东游,南至琅邪。” 《孟子·梁惠王》: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二十八年 (前219) “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又,三十七年 (前210),“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即此。西汉置琅邪郡以此名。


(1)又称琅琊山,古称摩陀岭。在安徽省滁州市区西南。《太平寰宇记》:“琅邪山在县西南十二里。其山始因东晋元帝为琅邪王避地此山,因名之。”一说西晋伐吴,命琅邪王司马伷出涂中,尝驻于此,因名。最高峰海拔317米,同名主峰236米。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喀斯特地貌发育。以琅琊山为名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还包括城西湖、姑山湖和三古(古关隘、古驿道、古战场)等景点。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景观特色。有古建筑醉翁亭、丰乐亭、琅琊寺等,以及大量唐宋以来名家手书碑刻。辟有国家森林公园。(2)又称琅玡山、琅琊山。在山东省胶南市西南,面临黄海。为一形似平台的小丘,海拔183米。《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个琅邪台下。”即此。秦二世亦曾来此。古建筑早已坍毁,秦始皇石刻亦不存。秦二世石刻尚存,传为李斯所书,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自然景色优美。为崂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 鹑觚原

    ①即浅水原。在今陕西长武县北浅水村一带。《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七年 (430) 十一月乙酉,“夏主自鄜城还安定,将步骑二万北救平凉,与 (古) 弼遇,弼伪退以诱之,夏主追之,魏主使高车驰击之,夏兵

  • 烟港街

    即今江西武宁县西烟港。清同治 《南昌府志》 卷6武宁县市镇: 烟港街 “距县四十里”。

  • 显通寺

    在今山西五台县台怀镇北侧灵鹫峰上,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据 《清凉山志》 卷3记载,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名大孚灵鹫寺。寺以山名。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因寺侧有杂花园,亦名花园寺。唐武则天时,因新译华严

  • 师宗县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降师宗州置,属广西直隶州。治所即今云南师宗县。民国初属云南蒙自道。1929年直属云南省。在云南省东部,东南隔清水江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属曲靖市。面积 2858 平方千米。人

  • 普度寺

    在今北京市东城区普庆前巷35号。原为元太乙神坛。明为南城崇禧宫旧址。景泰元年(1450) 英宗朱祁镇被也光派人送回京城,尊为太上皇,即居于此。清初改建为睿亲王多尔衮的府邸。康熙三十三年 (1694)

  • 武定江

    即今越南北部之带河。《旧唐书· 地理志》 安南都督府: “北至朱鸢州阿劳江口水陆五百四十九里,北至武平县界武定江二百五十二里。”

  • 崇善寺

    ①在今山西太原市东南隅。创建于唐。初名白马寺,后改名延寿寺。明代又改名崇善寺。原在旧城外,明洪武初扩建太原城,寺地划入城内。洪武十四年 (1381) 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棡为荐其高皇后,就该寺旧址大事扩

  • 招义郡

    唐天宝元年 (742) 改罗州置,治所在廉江县 (今广东廉江市东北三十里)。辖境相当今广东廉江市及化州、吴川二市部分地。乾元元年 (758)复为罗州。

  • 苇湖

    又称阿雅尔淖尔。即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南玛纳斯湖。

  • 盈江设治局

    1932年改干崖行政区置,直属云南省。治所在今云南盈江县东三十里旧城镇。民国 《云南行政纪实》: “境内有大盈江,因以命名。” 1952年改盈江县。1935年由腾冲县析置,治乘龙街(今云南盈江县旧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