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居寺

白居寺

为藏语音译。汉译为“吉祥轮上乐金刚鲁希巴坛城仪轨大乐香水海寺”。简称“吉祥轮大乐寺”。在今西藏江孜县城北侧。15世纪初叶创建。原属喇嘛教萨迦派(黄教), 后布敦、格鲁(黄教)等派势力先后进入,遂成为各派共存的一座寺院。寺内建有佛塔一座,藏名贝考曲登,俗称八角塔。塔高十层,塔内保存精美的雕塑和壁画。其风格融合了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外来佛教艺术及内地汉族的一些特点,形成江孜地区独特艺术风格。


在西藏自治区江孜县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由贡嘎帕创建。原属藏传佛教萨迦派(花教),后来布顿、格鲁(黄教)等派势力先后入据,遂成为各派共存的一座寺院。寺内有16个扎仓,主殿三层,内供奉近8米高的铜佛和众多罗汉塑像。寺旁有白塔一座,藏名贝考曲登,俗称八角塔。始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历时二十余年竣工。十三层,高34米,塔座底层广2200平方米。造型优美,雄伟坚实。寺内保存有大量精美的铜像、塑像和壁画,其风格融合了印度、尼泊尔等外来的佛教艺术,也吸收了内地汉族的一些特点,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 居 寺


猜你喜欢

  • 通边砦

    北宋庆历八年 (1048) 置,属德顺军。即今甘肃庄浪县东北通边乡。金升为通边县。

  • 犍为郡

    ①又作楗为郡。西汉建元六年 (前135)分广汉郡南部及夜郎国地置,属益州。治所在鄨县(今贵州遵义市西)。元光五年 (前130) 移治南广(今四川筠连县境),始元元年 (前86) 移治僰道县(今四川宜宾

  • 宁弥城

    在今新疆于田县北克里雅河东岸。《新唐书·地理志》 引贾耽《四夷路程》:“有宁弥故城,一曰达德力城。一曰汗弥国,曰拘弥城。”

  • 杜家村

    ①在今湖北鹤峰县东南七十二里。192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命令,将驻此的工农革命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②即今山西静乐县东北杜家村镇。1940年冬在此建立静乐县抗日民主政府。集镇名。在安徽省黄山市

  • 小巫山

    在今四川南江县东北。《舆地纪胜》卷187巴州:十二峰在“难江县四十里。马盘湾巉岩耸秀,大小十二峰最为奇观。有客题诗云:插立翠峰屏十二,为君唤作小巫山”。《方舆纪要》卷68南江县:小巫山在“县东北五十里

  • 会泽县

    清雍正五年(1727)置,属东川府。治所在巧家汛(今云南巧家县北二十二里巧家营)。民国《会泽县地志资料》:“境内壁谷小江与金沙江会,车洪江与牛栏江会,至与鲁甸分界处牛栏江与金沙江又会。以数水所会定名,

  • 江口司

    在今福建福清市南江阴镇。明洪武二十年(1387)移南日巡司于此,改名江口巡司。

  • 罗水

    ①一名长罗川。即今河南巩义市西南坞罗水。《水经·洛水注》: 罗水 “出方山罗川,西北流,蒲池水注之,水出南蒲坂,西北流,合罗水,谓之长罗川。 亦曰罗中也。 盖肹子罗之宿居, 故川得其名

  • 兴村

    又名新村。即今河北河间市西北十五里兴村乡。清于此设经制外委。集镇名。在河北省河间市西北部。兴村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3090。元代建村名新村,后改今名。产小麦、玉米、谷子、大豆、棉花。有冶炼厂。沧保公

  • 柴桥市

    原名芦江。北宋后改柴桥。即今浙江宁波市东八十四里柴桥镇。清乾隆 《宁波府志》 卷8 《村市》: 县东泰邱乡有柴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