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耳山

石耳山

①在今安徽歙县东南。《方舆纪要》卷28徽州府歙县:石耳山“在府南四十里。突起大障,高出群峰,多岩石之胜”。《清一统志·徽州府一》:石耳山“孤峰瑰异,峰石倒垂如莲瓣。多产药草”。

②在今浙江开化县西北。《方舆纪要》卷93开化县:石耳山在“县西八十里。周回三百里,连亘婺源、德兴二县界”。

③在今江西婺源县东南。《方舆纪要》卷28徽州府婺源县:石耳山在“县东南九十里。层岩叠嶂,高险接天,有石室甚深广。由衢、信入境,此山为之望。其支脉曰大鳙山,在县东百里。高三百仞。相传洪水时,有大鳙上此而名”。


在江西省婺源县城东南。是赣、浙两省界山。以产名贵药材石耳得名。据传黄道仙、叶依仙和赵真仙等在此羽化成仙。胜景“三步觑”浮云似海,深不可测,传说行者仅可移两步下窥,敢移三步者,便可看到黄道仙的空中仙阁。山壁穴洞中栖有白燕,雪后晴日,群燕展翅,遮天蔽日。此外尚有卧龙岩、回音屏、飞升台、仙人桥、连云磴、观鄱岩、珠帘岛、蟠龙松等奇景。明代安徽歙县进士、校书郎汪焕游此题诗:“碧桃烟暖晓猿啼,海日浮光泰岱低。仙子应怜行客远,片云载雨下吾溪。”


猜你喜欢

  • 扶苏山

    在今广西德保县东十五里。《清一统志·镇安府》:扶苏山“相传为天下十大名山之一。其巅可望见日出处”。

  • 思邛江长官司

    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即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讹邛为印,因名思印江长官司。

  • 石安县

    十六国后赵石勒置,属咸阳郡。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窑店镇北。北周建德中移治今泾阳县,为咸阳郡治。隋开皇三年(583)并入泾阳县。古县名。十六国后赵石勒置,治今陕西省泾阳县。前秦属咸阳郡。北周建德中为咸

  • 石山侯国

    西汉置,属琅邪郡。当在今山东东部。东汉省。

  • 梅洞堡

    明置,属长宁县。在今四川长宁县东南梅硐镇。《方舆纪要》 卷70长宁县: 梅洞堡 “在县东五十里。宋政和五年置梅洞砦。……明因旧址设堡于此,并置梅洞巡司”。

  • 石门滩

    在今湖北巴东县东长江中。《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径石门滩。”《方舆纪要》卷78巴东县“横梁滩”条下:石门滩“在县东三十五里。中有巨漩,为行者患”。

  • 亦马剌山卫

    亦作亦马剌卫。明永乐四年(1406)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黑龙江省巴彦县西北西集镇。后废。即“亦马剌卫”。

  • 朝邑县

    西魏废帝三年 (554) 改南五泉县置,属武乡郡。治所即今陕西大荔县东朝邑镇。《元和志》卷2同州朝邑县: “以北据朝阪,故以为名。” 隋属冯翊郡。唐属同州,乾元三年 (760) 改名河西县。大历五年

  • 彭家门

    古海峡名。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和邦加岛之间的和邦加海峡。元汪大渊 《岛夷志略》:旧港 “自淡港入彭家门,民以竹代舟”。

  • 会亭驿

    在今河南夏邑县西南会亭镇。《清一统志·归德府》:会亭驿“在夏邑县南三十五里。旧有驿丞,今裁”。在今河南省夏邑县西南。清咸丰四年(1854年),苏添福、张乐行率捻军军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