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紫金山

紫金山

①在今河北深州市北。《方舆纪要》卷14深州: 紫金山在 “州北五十里,捍水堤故址也。岁久颓坏,惟存二阜,巉然屹立,俗呼为紫金山”。

②在今山西侯马市东南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41曲沃县: 紫金山 “在县南十三里。产铜,山半有泉,下注悬崖,冬则凝而成冰,一名冰岩”。

③古名金陵山。又名钟山、蒋山。在今江苏南京市中山门外。《方舆纪要》 卷19江南名山 “钟山” 条引庾阐 《扬都赋》 谓 “时有紫金,故名”。又传说晋元帝未渡江时,望气者曰蒋山上有紫云,时时晨见,世又谓之紫金山。另一说以北坡广泛出露紫红色砂页岩,阳光下呈紫金色而得名。

④在今安徽歙县东北。《舆地纪胜》 卷20徽州:紫金山 “在歙县东三十五里。旧名金紫山,暮夜见光相,绍兴章侯取佛语更名紫金”。

⑤一名八公山。在今安徽巢湖市西北十八里。《宋史·王德传》: 南宋绍兴十一年 (1141),金兀术南寇,张俊等迎击,“追至柘皋,与金人夹河而军。……敌大败,退屯紫金山,德复尾击之”。即此。

⑥在今安徽寿县东北十里。《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三年 (956),世宗攻寿春,“唐之援兵营于紫金山”。即此。

⑦即今福建龙岩市西南紫金山。《方舆纪要》 卷99漳州府龙岩县: 紫金山在 “县西十里。五峰秀削,壁立千仞,朝旭含辉,夕阳倒影,土石皆紫若金。上有天然池,下有赤水岩”。

⑧在今河南邓州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51邓州: 紫金山 “在州城西南隅。冈阜崛起,城据其上,因山为墉,屹然险固”。

⑨又名麦山、岭山。在今河南孟县西八里,北接太行山。唐贞观十一年 (637),太宗行猎于此。《清一统志·怀庆府》: 紫金山,“ 《舆程记》: 紫金山下即孟津”。

⑩在今河南浚县东五里大伾山之东。《清一统志·卫辉府一》: 紫金山 “翠石棱棱,山无余土。相传玉女修炼其上,丹成飞去。有白金泉、拖裙石、玉女岩、玉女观”。

(11)在今广东紫金县城东北隅。《方舆纪要》卷103惠州府永安县: 紫金山 “在县治东,城跨其上”。

(12)在今广东五华县西北华城镇东北。《方舆纪要》卷103长乐县: 紫金山 “在县治东北,下有鹿坑水”。《明史·地理志》 长乐县: “旧治在紫金山北。洪武初,徙于今治。”

(13)即紫荆山。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北。《清史稿·向荣传》: 咸丰元年 (1851),太平军与向荣激战于马鞍山后,“遂回窜桂平新墟、紫金山,恃险负隅”。

(14)亦作金紫山。在今四川盐亭县东北永泰乡北。南宋宝祐二年 (1254),西川帅余晦建城山 上。《元史·汪德臣传》: “宋将余晦遣都统甘闰,以兵数万城紫金山,德臣即选精卒,衔枚夜进,大破之。” 即此。《明史· 地理志》: 盐亭县 “北有紫金山”。

(15)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北四十里。唐懿宗简陵在其上。

(16)即今宁夏青铜峡市南黄河东之牛首山。清乾隆《宁夏府志》 卷3: 紫金山 “在广武堡,大河之东,俗名牛首山。峰峦耸峙,岩壑苍秀,最著者为文华、武英二峰。上有梵宫十余所,相传以为 ‘小西天’。其山岭有池,号金牛池”。


(1)古山名。(1)在今安徽省寿县东北、淮河南岸。五代周显德四年(957年)攻寿春,南唐屯援军于此山,与寿春城内烽火相应。一说即今安徽省淮南市西八公山。(2)即“岭山”。(2)今山名。(1)在山西省榆社县境内。因旧时山上长有一棵珍贵的紫金树得名。海拔1243米。山上有响堂寺石窟。风景优美,是游览胜地。(2)在福建省龙岩市西。海拔1209米。每当隆冬,白雪覆盖山顶,多日不融化,雨霁初晴,寒光与晴日相映,素色绚丽,故有“紫金晴雪”之称。山上有约6平方米的天然池,长年不涸。山中龙井内有珍贵动物蝾螈(四脚鱼)等。山间有小瀑。是一自然风景区。(3)即“承天山”。(4)即“钟山(1)”。(5)即“独秀峰”。(6)即“紫溪山(2)”。


猜你喜欢

  • 天涯驿

    明置,在今广西钦州市东。《方舆纪要》卷104钦州:天涯驿“在州东。永乐十四年,张辅奏:自天涯驿经猫尾港至涌沦、佛淘,从万宁县抵交阯,多由水道,陆行止二百九十一里,比邱温故路近七驿,宜设水马驿传,以便往

  • 南新丰 (豐) 县

    北魏孝昌三年 (527) 置,为渭南郡治。治所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南四里。西魏废帝三年 (554) 改名渭南县。

  • 阎村遗址

    在今河南汝州市东南二十五里阎村东,黄涧河西岸台地上。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00米。文化层厚1—3米。为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出土遗物有陶缸、尖底器、罐、红陶钵、三足盆、釜形鼎、陶碗及打制石斧、石铲、骨针

  • 铜钿湾市

    即铜钱湾市。在今湖南湘乡市东北五里。

  • 秦二世墓

    秦二世胡亥的陵墓。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隅曲江东南。《史记·秦始皇本纪》 载: “赵高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 《括地志》 载:二世陵“在雍州万年县南三十四里”。《汉书·元帝纪》 注: “师古曰: 宜

  • 石堤

    ①在今江西星子县南。《舆地纪胜》卷25南康军:石堤“在军之南壁。以石为堤,横截洪流, 内浚二澳,可容千艘,往来之舟得以善济”。《方舆纪要》卷84星子县:石堤“宋元祐中,知军吴审礼始栅木为障,崇宁四年,

  • 塞曷支部

    唐室韦部落之一。在今蒙古国东方省哈拉哈河以西地带。《新唐书·室韦传》: “自 (俱伦)泊而东有移塞没部; 稍东有塞曷支部,最強部也,居啜河之阴。”

  • 缙云 (雲) 郡

    唐天宝元年 (742) 改括州置,治所在括苍县 (今浙江丽水市东南七里古城村)。辖境当今浙江青田县以上之瓯江流域。乾元元年 (758)复为括州。

  • 袁花镇

    清置,属海宁县。即今浙江海宁市 (硖石镇) 东南二十八里袁花镇。明为袁花市。《方舆纪要》卷90海宁县 “尖山” 条: “嘉靖三十年,倭据尖山,焚掠袁花市。” 即此。在浙江省海宁市东南部,东邻海盐县。面

  • 台中县

    清光绪十三年(1887)置台湾县。日本占领期间于1896年设台中县,以位于台湾岛中部而名。此后先后改设台中厅、台中州。1945年改设台中县,属台湾省。治所即今台湾省台中市。1950年迁治丰原镇(即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