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路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改绍兴府置,二十一年 (1284) 后属江浙行省。治所在山阴、会稽二县(今浙江绍兴市)。辖境相当今浙江浦阳江 (浦江县除外)、曹娥江流域和余姚、慈溪二市西部。至正二十六年 (1366) 朱元璋改为绍兴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绍兴府置,治所、辖境同绍兴府。属江浙行省浙东道宣慰司。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复改为府。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改绍兴府置,二十一年 (1284) 后属江浙行省。治所在山阴、会稽二县(今浙江绍兴市)。辖境相当今浙江浦阳江 (浦江县除外)、曹娥江流域和余姚、慈溪二市西部。至正二十六年 (1366) 朱元璋改为绍兴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绍兴府置,治所、辖境同绍兴府。属江浙行省浙东道宣慰司。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复改为府。
明置,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乌罗关在“(罗番长官)司西四十里”。
金置,属宣宁县。在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岱海南。《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七月)三日至下水。”王国维注云:“李庭《寓庵集》六:《夹谷公墓志铭》:公居西京下水镇深井村。”
在今江苏昆山市东南十七里夏驾桥。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昆山县东南有 “夏驾桥”。
在今湖南常德市东北八十里。《方舆纪要》卷80武陵县 “津石陂” 条下: 崔陂 “本名放鹤陂,后堙塞。(唐) 崔嗣业复开之,因名”。
在今宁夏平罗县西北四十八里贺兰山东麓。原名福寿寺。又称北寺。据 《武当庙配殿落成碑记》 载: “邑有武当者,连亘贺兰山,因祀元武之像而名之也。” 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清嘉庆十四年(1809) 《武当山建
在今福建浦城县南。《清一统志 ·建宁府》: 南浦溪 “即建溪之上源也。源出浦城县西北渔梁山,南流经县城东,又绕而南,西南流入瓯宁县界,合建阳县之建溪水,曰双溪口。其下流总曰建溪”。在福建省北部。为闽江
明正统三年 (1438) 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县西南二十里威远堡镇。清顺治十年 (1653) 废。明正统三年(1438年)置,即今山西省右玉县西南威远堡镇。属山西行都司。清顺治十一年(1
明永乐三年 (1405)置,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海拉尔河地区。《明太宗实录》: 永乐三年十月,“设海剌儿千户所,以来朝野人头目把秃等为千百户”。后废。明永乐三年(1405年)置,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
①唐开元时分江南道置江南东道,简称江东道。②元至元十二年(1275)置江东道宣抚司,十四年(1277)改宣慰司。治建康路(治今江苏南京市)。大德三年(1299)罢。即“江南东道”。
即今广西凤山县西南平乐瑶族乡。清雍正十一年(1733)设巡司于此。集镇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西南部,西邻凌云县。平乐瑶族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50。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设巡检司治此。土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