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胡卢河

胡卢河

①即今河北南部之滏阳河。五代周至宋、金为衡水、宁晋间之漳水的别称。《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二年 (955),“契丹自晋、汉以来屡寇河北,轻骑深入,无藩篱之限,郊野之民每困杀掠。言事者称: 深、冀之间有胡卢河,横亘数百里,可浚之以限奔突。是月,诏忠武节度使王彦超、彰信节度使韩通,将兵夫浚胡卢河”。胡三省注: “胡卢河,俗谓之葫芦河,即衡漳水。在东光县西三十里。” 又 《宋史·河渠志》: “淳化二年,从河北转运使请,自深州新砦镇开新河,导胡卢河,分为 一派,凡二百里抵常山,以通漕运。”

②唐时别称滏、漳水下游 一段 (约当今河北宁晋县至武邑县的滏阳河) 为长芦水,五代、北宋时始兼有胡卢河之称。元、明以后专称胡卢河。对漳水干流东至馆陶入卫,遂专为滏河下游。明初以后,滹沱河常南决入河,下泄河道狭窄,致使宁晋县至冀州一段河道渐潴为湖泊,称为宁晋泊。清时拓展下游河道,积水渐消。至近代又复河形,而名为滏阳河。


古水名。五代始兼称滏、漳下游一段(相当今河北宁晋县至武邑县的滏阳河)长芦水为胡卢河。时漳水干流东至馆陶县(今属河北)入卫,为滏水下游。因该河段上承大陆泽水,北有槐水等注入,故水面辽阔。周世宗曾疏浚以防契丹。元、明以后专称胡卢水。明初始,滹沱河常南决入河,又兼为大陆泽其北总水所汇,下游河道逐渐狭窄,使宁晋县至冀州市一段河道渐潴为湖泊,因主要在宁晋县境,故又称宁晋泊。清时拓展下游河道,积水渐小。至近代又复成河形,改名滏阳河。


猜你喜欢

  • 香零山

    在今湖南永州市东一里潇水河中。《清一统志·永州府》 引 《旧志》: 香零山 “在县东潇水中。山中所产草木,当春皆有香气”。

  • 大山土守备

    即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北大山乡。清嘉庆间设土守备驻此。

  • 那蜡隘

    在今广西田林县西南那腊村。《清一统志·泗城府》 “那比隘”条内:“又那蜡隘,在(西林)县南一百七十里。两山夹径,必由谷口出入,俱有兵防汛。”

  • 金廂坪

    即今湖北南漳县西南巡检镇。《方舆纪要》卷79南漳县 “七里滩镇” 条下: “县西南百五十里有金廂坪巡司。”

  • 华清县

    唐天宝元年(742)改玉山县置,属玉山郡。治所在今广西钦州市东南。乾元初属陆州。北宋废。古县名。唐天宝元年(742年)以玉山县改名,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东南。属玉山郡。后属陆州。北宋废。

  • 一柱观

    在今湖北松滋县北老城镇东。《舆地纪胜》卷64江陵府:一柱观,“《皇朝郡县志》云:‘在松滋县东邱家湖中。’按《渚宫故事》: ‘宋临川王义庆在镇,于罗公洲立观甚大,而惟一柱”’。

  • 新丰 (豐) 墟

    即今广西北流市东南九十里新丰镇。清光绪 《广西舆地全图》 北流图: 东南有新丰墟。

  • 青旸镇

    即今江苏江阴市南青阳镇。《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江阴县: 青旸镇在 “县南四十里。运河所经。…… 《旧志》: 县滨江为险,而青旸实腹里之冲要”。古旧镇名。宋置,即今江苏省江阴市南青阳镇。以许青旸所居处

  • 洋宁镇

    又作阳宁镇。唐武德七年 (624) 析邵武县置,即今福建光泽县治。五代南唐保大间 (后周广顺初) 改名财演镇。

  • 唐述山

    又名积石山、小积石山。在今甘肃永靖县西南杨塔乡境内黄河北岸。炳灵寺开凿于此。《水经·河水注》: “黄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 亭亭桀竖, 竞势争高, 远望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