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苍梧县

苍梧县

隋开皇十年(590)改广信县置,属静州。治所在今广西梧州市。大业初属苍梧郡。唐为梧州治。元为梧州路治。明为梧州府治。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附款》辟为通商口岸。民国初为广西苍梧道治。1927年析城区置梧州市,1932年废。1949年复置梧州市。1952年迁县治龙圩镇,即今苍梧县。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东邻广东省。属梧州市。面积 4272 平方千米。人口54.9万。辖17镇。县人民政府驻龙圩镇。“苍梧”之名最早见于《战国策·楚一》,苏秦为赵合纵说楚威王曰:楚地“南有洞庭、苍梧”。《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苍梧郡,治广信县,即今梧州市。西汉置猛陵县,在今苍梧县西北,属苍梧郡。三国吴增置新宁县,在今苍梧县东南,属苍梧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新宁县为宁新县。东晋增置遂成(又作城)县,在今苍梧县西南,属苍梧郡。隋废猛陵县、宁新县,开皇十年(590年)改广信县置苍梧县,属苍梧郡;次年改遂成县为戎成县,属永平郡。唐初苍梧县为梧州治。武德四年(621年)复置猛陵县,贞观八年(634年)更名孟陵县。属梧州。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废孟陵、戎城两县并入苍梧县,六年复置戎城县,熙宁四年(1071年)又废入苍梧县。元苍梧县为梧州路治。明、清为梧州府治。1912年废苍梧县入梧州府。1913年复置苍梧县,属郁江道。1914年属苍梧道。1949年属梧州专区,1951年属容县专区。1952年县治至今址。1958年属梧州专区,1971年属梧州地区。1983年隶梧州市。境内地势西北、东南高,中部低,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浔江、桂江、东安江、安平河等流经。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稻、甘蔗、甘薯、豆类、玉米、木薯为主,并产松香、玉桂、八角、竹子等。特产“古凤荔枝”、“六堡茶”等。矿产有钛铁、铅、锌、花岗石、大理石、瓷土等。工业有水泥、化工、农机、罐头、松脂、制糖、酿酒、陶瓷等。321、207国道经此。水运可达梧州、贵港、柳州、平乐等地。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有炳慰塔、龙岩、石拱桥、粤东会馆、李济琛故居、爽岛民俗风情旅游区。


猜你喜欢

  • 靖逆卫

    清康熙五十七年 (1718) 置,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县北。后废。

  • 克湖寨

    即克胡寨。今山西临县西克虎寨镇。《方舆纪要》卷42临县:克湖寨在“县西北百二十里黄河东岸,路通陕西葭州。古置浮梁,今以舟济。金大定中筑城屯兵于此,以防夏人。元废。明洪武五年置巡司”。

  • 中甸厅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置,属丽江府。治所即今云南中甸县。“中甸”为纳西语“主地”的音译,意即酋长居住的地方,或饲养牦犏牛的寒冷地方。1913年废为中甸县。

  • 朱沛县

    东魏武定七年(549)置,属高平郡。治所在今江苏泗洪县境。北周并入高平县。《清一统志·泗州》 引《县志》:朱沛故城“在故徐城西北六十里。其地有朱沛水,故名”。古县名。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朱沛郡置

  • 甘都堂堡

    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东南六十里甘都镇。清宣统《甘肃新通志》卷9:“乾隆三年西宁道佥事杨应琚以地势宽广,咫尺黄河,生番出没,议筑土城,周一百七十六丈,高二丈二尺,东西二门,次年工竣。”

  • 怀孟路

    蒙古宪宗七年(1257)改怀、孟二州置,属中书省。治所在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修武、武陟两县以西地区。元延祐六年(1319)改为怀庆路。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以孟、怀二州

  • 鱼符津

    亦名鱼津、鱼凫津。在今四川南溪县西。《寰宇记》 卷79南溪县: 鱼津,“按 《郡国志》 云:南溪县西三十里,有津。津南有鸳鸯圻也”。《方舆纪要》 卷70南溪县: 鱼符津 “在县西三十里。亦曰鱼凫津。津

  • 北右翼旗

    俗称郡贝子旗。即和硕特北右翼旗。在今青海刚察县北。

  • 台北府

    清光绪元年(1875)置,治所在淡水县(今台湾省台北市)。辖境相当今台湾省新竹、宜兰以北地区。光绪二十年(1894)为台湾省会。二十一年(1895)被日本占领,府废。清光绪元年(1875年)置,治淡水

  • 宝堰镇

    即今江苏丹徒县南宝埝镇。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丹徒县: “宝堰镇在城西南七十三里。” 民国 《江苏六十一县志》: 镇江县西南有“宝堰镇”,“宝堰距治七十三里,东西南三面与丹阳、句容、金坛三县连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