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镇
即今广东雷州市南英利镇。明万历 《雷州府志》 卷4徐闻县: “英利墟在英利驿城。” 清设英利汛,有把总防守。
在广东省雷州市南部。面积250.8平方千米。人口8.1万。镇人民政府驻英利圩,人口1.5万。明崇祯年间建圩。1950年为海康县第四区,1953年为第九区。1958年设东方红公社,1961年置英利区,1966年复东方红公社。1974年改英利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建镇。地处雷州半岛中南部玄武岩台地区。产甘蔗、菠萝、剑麻。有制砖瓦、烧石灰和木材、剑麻加工业。207国道经此。
即今广东雷州市南英利镇。明万历 《雷州府志》 卷4徐闻县: “英利墟在英利驿城。” 清设英利汛,有把总防守。
在广东省雷州市南部。面积250.8平方千米。人口8.1万。镇人民政府驻英利圩,人口1.5万。明崇祯年间建圩。1950年为海康县第四区,1953年为第九区。1958年设东方红公社,1961年置英利区,1966年复东方红公社。1974年改英利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建镇。地处雷州半岛中南部玄武岩台地区。产甘蔗、菠萝、剑麻。有制砖瓦、烧石灰和木材、剑麻加工业。207国道经此。
①明成化十三年 (1477) 置,属商州。治所在层峰驿 (今陕西商南县西皂角铺)。郭子章 《郡县释名》 陕西卷上: “曰商南者,在商州之南也。” 十七年 (1481) 徙今商南县。民国初属陕西汉中道。
即荔浦县。治所在今广西荔浦县西南四十里青山乡。《汉书·地理志》 作 “荔蒲县”。
又名桃林镇。即今江苏东海县西桃林镇。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海州西境有 “桃李”。
福建泉州市的别称。因筑城时环城皆植刺桐,故号桐城。又作刺桐城。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别称。因城内多植刺桐树,故名。
即今四川若尔盖县北红星乡 (热当坝)。清雍正元年 (1723) 置热当寨土百户。
①西晋置,属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玉门镇附近。《十六国春秋辑补》 卷72前凉录:公元353年,前凉张祚 “废曜为凉宁侯”。辖境相当今甘肃玉门市北部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宗山地区。北周废。②十六国后
即今福建东山县东南兄弟岛桔屿。明郑和下西洋经此。又见明张燮《东西洋考》卷9“西洋针路”。
即今山西文水县东刘胡兰镇。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烈士就义于此。
(犇) 牛镇 北宋置,属武进县。即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三十里奔牛镇。运河经此,为重镇。《宋史·河渠志六》: 元祐间,“京口、瓜州、奔牛皆置闸”。同书 《河渠志七》: 南宋淳熙五年 (1178),“漕臣陈岘
在今江西婺源县西。《舆地纪胜》 卷20徽州: 梅源山 “在婺源县西一百二十里。产杨梅。任约为太守,罢不复采”。《方舆纪要》 卷28徽州府婺源县: 梅源山 “高三百余仞,周四十余里。本名梅山,产杨梅充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