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荆湖北路

荆湖北路

北宋初置,治所在江陵府 (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雍熙中与荆湖南路合并为荆湖路。至道三年 (997) 又分为荆湖北路。辖境相当今湖北兴山、巴东等县以东,大悟、鄂州、通城等市县以西,远安、荆门、天门、应城等市县以南及湖南澧水、沅江流域与平江县地。元至元中废。


简称湖北路。北宋初置。雍熙二年(985年)与荆湖南路合并为荆湖路。至道三年(997年)析荆湖路北部复置,治江陵府(今湖北荆州市)。辖境约当今湖北省兴山、巴东二县以东,大梧、鄂州、通城等县市以西,远安、荆门、天门、应城、应山等县市以南,以及湖南省澧水、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汨罗江以北地区。元至元中废。


猜你喜欢

  • 固

    亦作吗。 即今新疆皮山县。 《清一统志·叶尔羌》: 固 “在叶尔羌城东南三百八十里”。

  • 东溪镇

    即今四川綦江县南东溪镇。元于此置东溪巡检司。明嘉靖十一年(1532)移于今赶水镇。(1)在重庆市綦江县南部。面积153.7平方千米。人口8.2万。镇人民政府驻东溪,人口1.4万。唐初为丹溪县治所,贞观

  • 宁蒗

    即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旧属永胜县,民国时有县佐驻此。

  • 菱湖岭

    ①在今浙江常山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93常山县: 菱湖岭在 “县北二十五里。《志》 云: 自县至开化凡八十里,岭为往来之冲”。②在今浙江安吉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91孝丰县: 菱湖岭“在县 (治今

  • 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蒙古中统三年(1262)设济南、滨、棣、益都等路宣慰司,治济南路(治今山东济南市)。至元二年(1265)罢。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复置济南道宣慰司,即山东东西道宣慰司,二十四年(1287)移治益都

  • 也里古纳河

    亦作阿鲁兀纳么连、鄂尔姑纳。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之额尔古纳河,为中俄界河。《元史·特薛禅传》:“初,弘吉剌氏族居于苦烈儿温都儿斤、迭烈木儿、也里古纳河之地。”又《孛秃传》:“太祖曾潜遣术儿彻丹出使,至

  • 马鲁

    亦作马卢、麻里兀。即今土库曼斯坦马雷。《元史·太祖纪》:十六年(1222)“冬十月,皇子拖雷克马鲁察叶可、马鲁、昔剌思等城”。

  • 博陵国

    西晋泰始初置,属冀州。治所在安平县(今河北安平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安平、深州、饶阳、安国等县市地。北魏改为博陵郡。西晋置,治安平县(今属河北)。属冀州。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安平、深州、饶阳、安国等县市地。

  • 思陇镇

    即今广西宾阳县西南思陇镇。清乾隆四十三年 (1778) 置巡司于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西部。面积101平方千米。人口2.3万,8%为壮族。镇人民政府驻思陇圩,人口 1000。 清置思陇巡检司于此。

  • 思灵山

    亦作思陵山。又名西山。在今广西桂平县西五里。《新定九域志》 卷9浔州有 “思灵山”。《方舆纪要》 卷108桂平县: 思陵山 “秀峙穹窿,映带府治。上有三清岩。宋淳化初,州守姚嗣宗游此,亦曰姚翁岩。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