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峰
即今云南永善县南九十四里莲峰。清雍正八年 (1730) 永善县由米贴迁治于此。1951年永善县迁井田镇 (即今永善县)。
集镇名。在云南省永善县中南部。莲峰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810。因地处五莲峰山西麓,山峰状如五瓣莲花初绽,故名。彝语原称台都,为土目普伍所居。清雍正八年(1730年)永善县治迁此。民国年间曾置莲峰镇。1951年县治迁景新镇,故又称老永善。产玉米、薯类、荞麦、烤烟、大豆、天麻、木漆、核桃、柑橘等。有煤矿及砖瓦、榨油等厂。昭永公路经此。有烈士陵园。今存建县时的古杉10株。
即今云南永善县南九十四里莲峰。清雍正八年 (1730) 永善县由米贴迁治于此。1951年永善县迁井田镇 (即今永善县)。
集镇名。在云南省永善县中南部。莲峰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810。因地处五莲峰山西麓,山峰状如五瓣莲花初绽,故名。彝语原称台都,为土目普伍所居。清雍正八年(1730年)永善县治迁此。民国年间曾置莲峰镇。1951年县治迁景新镇,故又称老永善。产玉米、薯类、荞麦、烤烟、大豆、天麻、木漆、核桃、柑橘等。有煤矿及砖瓦、榨油等厂。昭永公路经此。有烈士陵园。今存建县时的古杉10株。
在今山西吉县东北。《清一统志 ·平阳府一》: 明珠山 “在吉州东北九十里”。今县东北有明珠村,当在明珠山附近。
在今山西右玉县北四十四里右玉城镇。唐开元中置定边军于此。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定边卫,永乐元年 (1403) 废。
①在今山西昔阳县东八十里,与河北赞皇县交界处。《北齐书· 李密传》: “尔朱兆至广阿,高祖令密募殷、定二州兵五千人镇黄沙、井陉二道。”②在今安徽泾县东南六十里。《清一统志·宁国府一》: 黄沙岭 “广数
即今江苏常熟市东南支塘镇。南朝梁置兴国县于此。《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常熟县:“元末张士诚开浚白茅,因故址筑城,周五里,曰支塘城。今为支塘市,城址犹存, 自昔为戍守处。”在江苏省常熟市东部,白茆塘、盐
亦作郎济山。在今广西灵山县西南。《舆地纪胜》 卷 119钦州: “宁悌原,钦江人。少好学,入郎济山读书。” 《清一统志 ·廉州府》: 狼济山 “在灵山县西南一百二十里。脉自管根山来,水流为水车江。山有
唐宝应元年(762)置,为党项部落州,属秦州都督府。在今甘肃泾川及陕西陇县一带。唐末废。
在今浙江遂昌县北。《方舆纪要》卷94遂昌县:马戍岭在“县北三十里”。
在今四川三台县东。明曹学佺 《蜀中名胜记》 卷29潼川州引李膺 《益州记》: “桃花溪在东三十里,从涪城县南流入涪水也。” 《寰宇记》 卷82郪县: 桃花水 “源出涪城县,南流入当县东,又六十里入射洪
西晋泰始元年 (265) 置,治所在东平舒县 (今河北大城县)。辖境相当今大清河、海河以南,文安、大城县以东,沧州市、海兴县以北地区。北魏改为章武郡。西晋泰始元年(265年)置,治东平舒(即今河北大城
唐置,属蓝田县。即今陕西蓝田县东南蓝桥镇。《清一统志·西安府三》 引 《蓝田县志》: “世传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云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