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尔喀河
唐名忽汗河,金名活罗海川,元名胡里改江,明又名忽儿海河、呼尔海河。即今吉林、黑龙江两省境之牡丹江,为松花江支流。《东三省舆地图说》: 清初 “称虎尔喀,又作瑚尔喀、呼尔喀、库尔喀,今称牡丹江,皆音之转也”。
古水名。唐又作忽汗河,金亦作活罗海川,元又名胡里改江、忽儿海河,明作呼尔海河,清作瑚尔哈河、虎尔喀、瑚尔喀、呼尔喀、库尔喀。即今吉林、黑龙江两省境内之牡丹江。
唐名忽汗河,金名活罗海川,元名胡里改江,明又名忽儿海河、呼尔海河。即今吉林、黑龙江两省境之牡丹江,为松花江支流。《东三省舆地图说》: 清初 “称虎尔喀,又作瑚尔喀、呼尔喀、库尔喀,今称牡丹江,皆音之转也”。
古水名。唐又作忽汗河,金亦作活罗海川,元又名胡里改江、忽儿海河,明作呼尔海河,清作瑚尔哈河、虎尔喀、瑚尔喀、呼尔喀、库尔喀。即今吉林、黑龙江两省境内之牡丹江。
北宋元符二年(1099)改洒水平新砦置,属西安州。即今宁夏海原县。西夏称东牟会。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阳城县置,属沁州。治所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南五里阳城村。大业初废。唐武德三年(620)复置, 属韩州。九年(626)废。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阳城县置,治今山西省武乡县
即今广东台山市西南三合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新宁县(今台山市)西有三合旧墟,其东南有三合新墟。
一作鄢国。西周封国,妘姓。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
在今云南镇雄县西北罗坎镇。清有经制外委驻此。
在今四川乐山市北,为岷江津渡。《续汉书 ·郡国志》: 南安县有鱼涪津。刘昭注: “ 《蜀都赋》 注曰: 鱼符津数百步,在县北三十里。” 东汉建武十二年 (36),吴汉率舟师溯江伐公孙述,与述将魏党、公
又名螺山、螺盘山。在今北京市怀柔县北。《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红螺山“在怀柔县北一(应作二)十里。高二百余仞,下有潭,潭中尝有二螺,色殷红,夕吐光焰,土人异之, 因以名山”。今仍名红螺山。
在今上海市崇明县南。《方舆纪要》 卷24太仓州崇明县: 南沙 “在县南七十里。与竹薄沙相接。《旧志》: 沙长八十里,广十余里,多稻菽萑苇之利。明初置南沙巡司于此。嘉靖十九年,南沙土豪王艮等,构党作乱,
即赛音诺颜部右翼后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后杭爱省加尔嘎郎特一带。
在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北。连横《台湾通史·独立纪》: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日军侵台时,台湾军民迎战日军,“提督陈罗统翊安军备四草湖”,即此。原为岸外沙洲,今已陆化。镇海小学内有四草炮台等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