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土山
①在今云南腾冲县东三十里。《明一统志》卷87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赤土山“在司城东三十里”。
②在今甘肃礼县东三里。《清一统志·秦州一》:赤土山“土色如硃,亦名红土山。山脉自宁远县界迤逦至此,持起一峰,绝顶有坪,可客万马”。
③在今越南河北省西北协和县一带。《方舆纪要》卷112安南北江府:赤土山“在府西善誓县境。万仞插天,亘数百里。《志》云:安南四面皆山,而寄狼、宝台、佛迹、马鞍在境内,皆高峻。其杰出者则赤土山也”。
①在今云南腾冲县东三十里。《明一统志》卷87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赤土山“在司城东三十里”。
②在今甘肃礼县东三里。《清一统志·秦州一》:赤土山“土色如硃,亦名红土山。山脉自宁远县界迤逦至此,持起一峰,绝顶有坪,可客万马”。
③在今越南河北省西北协和县一带。《方舆纪要》卷112安南北江府:赤土山“在府西善誓县境。万仞插天,亘数百里。《志》云:安南四面皆山,而寄狼、宝台、佛迹、马鞍在境内,皆高峻。其杰出者则赤土山也”。
①西汉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谷县东北二十里阳邑乡。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废,景明二年(501)复置阳邑县。北周建德四年(575)移治白塔村,即今太谷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太谷县。②隋
俗称哈叭桥。在今北京市通县城东关外稍南北运河上。《清一统志·顺天府三》: 南薰桥“在通州东关外稍南通惠河上,为宝坻、香河大路”。
又名锁阳城。在今甘肃安西县东南桥子乡南。一说即汉,晋冥安县故址。明宣德十年 (1435)移沙州卫部众于苦峪,正统六年 (1441) 建城,未几部众入居塞内甘州。天顺后城为哈密卫部众所居。《明史·西域传
在今江苏句容县北。《元和志》卷25润州句容县:“竹里山, 在县北六十里。王涂所经,涂甚倾险,行者号为翻车岘。山间有长涧,高下深阻,旧说云似洛阳金谷。宋武帝初起, 自京口至江乘,破桓玄将吴甫之于竹里,移
在今河南汤阴县北五里。《清一统志·彰德府二》: 河亶甲陵,“ 《府志》: 府城西北开元寺后有河亶甲冢,在洹水南”。未知孰是。
在今安徽祁门县西四十里。《新唐书·地理志》 祁门县: “西四十里有武陵岭,元和中,令路旻凿石为盘道。” 宋淳熙 《新安志》 卷4祁门 《山阜》: 武陵岭 “在县西四十里。高三十五仞。周二十八里。始时道
①南朝梁修。在今浙江丽水市西南四十八里堰头村。《方舆纪要》 卷94 松阳县: 通济堰,“《志》 云: 萧梁时詹、南二司马始创此堰,宋元祐以后不时修筑,乾道中州守范成大复加茸治,以溉松、遂二县之跷
在今安徽太湖县西北。明置巡司于此。《方舆纪要》卷29太湖县“白沙镇”条下:“又县北百二十里有后部巡司。”
即今安徽巢湖市西中庙镇。清光绪《庐州府志》 卷3巢县: 中庙镇在 “县西九十里”。
即今福建龙海市东南东椗。《明史·和兰传》:天启中,和兰“出没浯屿、白坑、东椗……甲洲间,要求互市”。即此。即今福建省龙海市东南东椗。《明史·和兰传》:“(天启中和兰)出没浯屿、白坑、东椗、莆头……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