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漠道
在今山西大同市南。《新唐书·太宗纪》:贞观三年 (629),“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以伐突厥”。
在今山西大同市南。《新唐书·太宗纪》:贞观三年 (629),“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以伐突厥”。
即今江西广丰县东杉溪乡。明置巡司于此。
清康熙六十年 (1721) 置,属杂谷安抚司。治所即今四川马尔康县东梭磨乡。乾隆十四年 (1749) 升为宣抚司,四十年 (1775) 升为宣慰司。
在今河南正阳县东六十里。《方舆纪要》卷50真阳县:龙陂港,“《旧志》:源出遂平县之洪山,流入县境,合清水港而入于淮”。唐元和十三年(818),以蔡州牧地为龙陂监,盖因龙陂港而名。
亦作观亭山、峡山。在今广东清远市东。《水经·溱水注》:“溱水又西南径中宿县,会 一里水。其处隘,名之为观峡,连山交枕,绝岩壁竦。下有神庙,背阿面流,坛宇虚肃,庙渚攒石,巉岩乱峙中川。”《元和志》卷34
亦作衮泊。在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东南。《清一统志·苏尼特部》: 滚泊 “在左翼南四十里”。
明置,属修仁县。在今广西鹿寨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107修仁县: 南隘关 “在县西南。亦曰南隘口”。
即锦屏山。在今四川阆中市南三里嘉陵江岸。《舆地纪胜》 卷185阆州: 宝鞍山 “即锦屏山也”。
西魏恭帝二年 (555) 改邓宁郡置,属邓州。治所在尚安县 (今四川南坪县西北)。后改为尚安郡。
在今四川内江市南五里三元山下。旧产盐。清道光《内江县志要》卷1:三元井在“治南五里。旧出盐卤,今仍”。
①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四十里沱沟。《魏书·邢峦传》: 豫州城民白早生杀刺史,以城附南齐,“于是峦率骑八百,倍道兼行,五日次于鲍口”。即此。②即今湖北蒲圻市。隋开皇十二年 (592) 蒲圻县移治于此。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