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地州
明洪武元年(1368)改地州置,属庆远府。治所在今广西南丹县西南吾隘乡那地村。民国初属广西田南道。1928年直属广西省。1931年废入南丹县。
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置那、地二州,属宜州羁縻。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那州入地州,又改地州为那地州,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西南那地。辖境相当今南丹县西南地及东兰县东北部分。1931年废入南丹县。
明洪武元年(1368)改地州置,属庆远府。治所在今广西南丹县西南吾隘乡那地村。民国初属广西田南道。1928年直属广西省。1931年废入南丹县。
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置那、地二州,属宜州羁縻。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那州入地州,又改地州为那地州,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西南那地。辖境相当今南丹县西南地及东兰县东北部分。1931年废入南丹县。
唐文明元年(684)置,属当州。治所在今四川黑水县西南。寻废入谷和县。
即今陕西彬县西二十里大佛寺。《清一统志·邠州》:庆寿寺“在州西二十里。唐建。有佛像坐石岩下,高十余丈。俗名大佛寺”。今为陕西省最大最完整的石窟寺。
①在今四川理县东北七十里薛城镇西南。《元和志》 卷32维州: “本徼外羌冉之别种也, 初蜀将姜维、马忠北讨北汶山叛羌,此其地也,今名姜维城,即维所筑。” 《舆地纪胜》
唐显庆三年 (658,或作显庆元年656) 置,治所在柘县 (今四川理县西北与黑水县接壤地带)。《元和志》 卷32柘州: “以山多柘木,因以为名。” 天宝元年 (742) 改为蓬山郡,乾元元年 (75
在今河北饶阳县东北。《资治通鉴》:刘玄更始二年(24),刘秀率军自蓟(今北京城西南隅)南返,“晨夜南驰,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至芜蒌亭,时天寒烈,冯异上豆粥”。即此。在今河北省饶阳县东北。刘玄更始二年
在今陕西勉县东。《水经·沔水注》: 黄沙水 “北出远山,山谷邃险,人迹罕交……其水南注汉水”。
即坡斯坎。今新疆泽普县。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 82 莎车府: “出境达叶城县波斯坎庄。”
明置,即今辽宁开原市东南柴河堡乡。明《全辽志》 卷2: 中固城有柴河堡。民国 《奉天通志》卷74开原县: “柴河自清原境西北流径柴河村南,村为明柴河堡故址。”即“柴河寨”。
在今甘肃靖远县北。为北宋会州与西夏西寿保泰军司界山。《宋史·地理志》 会州: 怀戎堡“北至柔狼山界堠四十里。系与夏国西寿监军地对境。经由枯柴谷至柔狼山,有险隘去处”。
隋开皇九年 (589) 改岭山郡置,属简州。治所在今广西横县西一百里郁江南岸。十八年 (598)改为岭山县。古县名。隋开皇九年(589年)降岭山郡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西郁江南岸。属郁林郡。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