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畿道
唐开元二十一年 (733) 分河东道东都附近地区置,故名。治所在洛阳 (今河南洛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获嘉、原阳、中牟、叶县以西,崤山、熊耳山以东,伏牛山以北和山西中条山以南地区。乾元元年 (758) 废。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治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因位于河南东都道附近,因以为名。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洛宁、渑池二县以东,巩义、新密二市及襄城县以西,嵩县、鲁山、叶县以北,济源、孟州二市以南地区。乾元元年(758年)废。
唐开元二十一年 (733) 分河东道东都附近地区置,故名。治所在洛阳 (今河南洛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获嘉、原阳、中牟、叶县以西,崤山、熊耳山以东,伏牛山以北和山西中条山以南地区。乾元元年 (758) 废。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治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因位于河南东都道附近,因以为名。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洛宁、渑池二县以东,巩义、新密二市及襄城县以西,嵩县、鲁山、叶县以北,济源、孟州二市以南地区。乾元元年(758年)废。
①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北。《左传》: 昭公二十一年 (前521),“遂败华氏于新里,翟偻新居于新里”。②亦称新城。在今陕西澄城县东北二十里。《左传》: 僖公十八年 (前642),“梁伯益其国而不
即今安徽濉溪县西南百善集。《魏书·地形志》 临涣郡白掸县:“治白掸城。”
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魏书·地形志》:济北郡卢县有卢子城。《水经·济水注》:“济水又北径周首亭西……今世谓之卢子城,济北郡治也。京相璠曰:今济北郡所治卢子城,故齐周首邑也。”
东汉建安六年(201)刘璋置,属巴东属国。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北郁山镇。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涪陵谢本白璋,求以丹兴、汉发二县为郡。”三国魏改为汉葭县。
即今陕西安塞县西南杏子河。《方舆纪要》卷57安塞县:西川水“在县(今沿河湾镇)东南。自保安县(今志丹县)境流入界,至县东南二十里,会小平川,入肤施县境,合于延水”。
即今山东昌邑县南三十里石埠镇。清乾隆《昌邑县志》卷2有石埠集。
即今河北衡水市东留仲村。《清一统志·冀州》: 留中堡 “在衡水县东二十里。有集”。
在今湖北黄陂县西南叶店 (黄花涝)南盘龙湖畔。1963至1974年曾三次发掘,为商代中期古城址。城建于水滨高丘上,南北长290米,东西宽260米,周长1100米。城内东北隅有大型官殿基址。城外连陆部分
在今湖南攸县北。《方舆纪要》 卷80攸县: “明月水在县北九十里,出明月山。又严仙山,下有严仙水,流二十五里合明月水……皆流入于攸水。”
即勾栏山。今加里曼丹西南之格兰岛。《元史·史弼传》:至元三十年(1293),“至东董、西董山、牛崎屿,入混沌大洋橄榄屿,假里马答、勾阑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