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口
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北二十里雷公山。《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 五代唐清泰三年 (936),云州兵作乱围子城,节度使沙彦珣 “突围出城,就西山据雷公口”。
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北雷公山。《资治通鉴》: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年),云州步军指挥使桑迁谋叛应河东,节度使沙彦珣突围“走出西山,据雷公口”,收兵入城击乱兵,迁败走,即此。
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北二十里雷公山。《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 五代唐清泰三年 (936),云州兵作乱围子城,节度使沙彦珣 “突围出城,就西山据雷公口”。
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北雷公山。《资治通鉴》: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年),云州步军指挥使桑迁谋叛应河东,节度使沙彦珣突围“走出西山,据雷公口”,收兵入城击乱兵,迁败走,即此。
在今浙江温州市。《续汉书·郡国志》 会稽郡永宁县:“永和三年以章安县东瓯乡为县。”
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施秉县东南九十里胜秉村。明洪武五年(1374) 改置施秉长官司。元置,治今贵州省施秉县东南胜秉。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施秉蛮夷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
在今江苏姜堰市西北。《清一统志·扬州府一》 “鸡雀湖” 条引 《江南通志》: “有於祈湖,在州东北三十里。亦曰於溪,以村得名。其下流入鸡雀湖。”
亦作赤金蒙古卫。明永乐八年(1410)升赤斤蒙古千户所置,治所即今甘肃玉门市西北赤金镇。后废。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复置赤斤卫,雍正四年(1726)裁。又作赤金卫、赤金蒙古卫。明永乐二年(1404
在今浙江上虞市东南二十六里丰惠镇西南。《清一统志 · 绍兴府一》: 金垒山 “在上虞县 (治今丰惠镇) 西南二里。相传汉魏伯阳著 《参同契》 于此。旁有丹井,晋太康中浚井得金垒,故名”。
北周置,属叠州。治所在合川县(今甘肃迭部县西北白龙江北岸)。以西疆山为名。隋开皇三年(583)废。北周置,治合川县(今甘肃迭部县西)。辖境不详。隋开皇初废。
今广西平乐县东榕津河。《方舆纪要》 卷107平乐县: 鲁溪江 “在府东。源出鲁溪山之分水塘,流经平乐县东乐乡曰鲁溪江,出龙平巡司曰涝源江”。
又作殿牛河。即今俄罗斯阿穆尔州北,结雅河支流殿吉河。《清一统志·黑龙江》 “泞泥河”条下: “铁牛河,在 (黑龙江) 城东北九百八十里。”清屠寄 《黑龙江舆图说·黑龙江城》: 宁尼河西南流,“有铁牛河
亦作芦眉国。即今土耳其。《明史·西域传四》: 鲁迷 “去中国绝远。嘉靖三年遣使贡狮子、西牛”。
在今贵州黎平县西亮江上源。《明史·陈璘传》:“有吴国佐者,洪州司特峒寨苗也……自称‘天皇上将’……游击宋大斌攻破特峒,焚之。国佐逃矢浦四十八寨,复入古州毛洞,追获之。”在今贵州省黎平县西亮江上源。明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