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驮卢镇

驮卢镇

即今广西崇左县东北驮卢村。北宋置陀陵县于此。元至正间,太平路曾徙治于此。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置巡司驻防。明《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西南过驮卢, 山开水绕,百家成市,倚江北岸,旧为崇善地,国初迁太平府治于此,旋还丽江。今则迁驮朴驿于此,名曰驮柴。”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东北、左江北岸。面积80平方千米。人口1.7万,壮族居多。镇人民政府驻驮卢圩,人口 8000。壮语驮指“河”,卢指“船”,意为“乘船渡河地”。古称驮芦。北宋时置为陀陵治。元至正间又迁太平路治此。1950年设驮卢乡,1959年改公社,1962年改区,1968年复公社,1984年置镇。镇区以商业为主,镇郊产稻、甘蔗、玉米,并产红瓜子和花生。有制糖、综合加工、化工、建材、大理石、磷肥、农机等厂。沙糕驰名。水、陆路交通方便,南大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白沙渠

    在今河南商丘县东。《方舆纪要》卷50商丘县:白沙渠“在府东。又有石梁渠,宋张亢知应天府治此二渠,民无水患”。

  • 永安寺

    ①即今北京市西郊的卧佛寺。建于唐贞观年间,初名兜率寺。元至顺二年(1331)改称昭孝寺,后又改名洪庆寺。明宣德正统间重修,改称寿安禅林。崇祯间改名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十方普觉寺。因寺内有卧

  • 沙园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属金乡卫。在今浙江瑞安市东南二十里沙园村。清顺治中废。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治今浙江省瑞安市东南沙园。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裁。

  • 百井

    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十里柏井村。《旧唐书·李自良传》:唐大历十三年(778),鲍防抵御回纥入侵,“促伯瑜等逆战,遇虏于百井,伯瑜等大败而还”。即此。宋于此置百井寨。又作柏井,即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柏井。《

  • 永福寺

    ①在今江西波阳县东。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502)。相传梁鄱阳王萧恢舍宅为寺,取名显明。唐时改名隆兴,宋改永宁,后又改永福。北宋天圣二年(1024)天台山寿昌寺宝伦禅师来寺主持,于寺东建塔,称永福寺塔。

  • 苗民长官司

    明洪武十年 (1377) 置,属思州宣慰司。治所在今贵州思南县南三十八里尧民乡。永乐十二年 (1414) 改属石阡府。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废。明洪武十年(1377年)始置,治今贵州省石阡县西北

  • 绵 (緜) 上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沁州。治所在今山西沁源县北六十里。《元和志》 卷13沁州: “以县西界有绵上地,因以为名。” 大业二年(606) 属西河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属沁州。北宋属威胜

  • 夫椒山

    《左传》:哀公元年(前494),“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对夫椒山的解释,共有三说:(1)《左传》杜预注:“夫椒,吴郡吴县西南大湖中椒山。”即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之包山, 又名洞庭西山。(2)《寰宇记》

  • 六山

    即医巫闾山。在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西与义县间之医巫闾山。《方舆纪要》卷37广宁卫:医巫闾山“其山掩抱六重,亦谓之六山”。即“医巫闾山”。

  • 古亭城

    在今河南尉氏县东南四十里。《寰宇记》卷1尉氏县:唐武德四年(621),绥抚使任瓌置康阴县“于古亭城”。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