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岑山
即骑田岭。又名上岭山、客岭山、黄箱山。在今湖南郴县南六十里,接宜章县界。《水经·耒水注》: 黄水 “出 (郴) 县西黄岑山,山则骑田之峤,五岭之第二岭也”。《方舆纪要》 卷82郴州: 黄岑山 “岭高千余丈,绝顶一望,郴、桂皆在目中。宋庆历七年,桂阳蛮遁入郴州黄岑山”。
即骑田岭。又名上岭山、客岭山、黄箱山。在今湖南郴县南六十里,接宜章县界。《水经·耒水注》: 黄水 “出 (郴) 县西黄岑山,山则骑田之峤,五岭之第二岭也”。《方舆纪要》 卷82郴州: 黄岑山 “岭高千余丈,绝顶一望,郴、桂皆在目中。宋庆历七年,桂阳蛮遁入郴州黄岑山”。
即朱圉山。在今甘肃甘谷县西南三十里。《汉书·地理志》 冀县:“《禹贡》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续汉书·郡国志》 冀县:“有朱圄山。”
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属云南都司。治所在今云南富源县西郊旧城山。二十三年(1390)升为平夷卫。
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周山附近。此地有三个土冢相连,俗称 “三山”。相传为周敬王、悼王、定王的陵墓。《水经·洛水注》 载: 洛水 “又东北径三王陵东北……今陵东有石碑录赧王以上世王名号,考之碑记,周墓明矣
①北宋政和六年 (1116) 置,属泸州。在今四川江安县南一百里板桥场。②明置,属甘州后卫。即今甘肃临泽县东北板桥乡。《方舆纪要》 卷63甘肃镇: 板桥堡 “在镇西北二百里。向属甘州后卫官兵戍守。嘉靖
①东汉桓帝刘志陵。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南。《后汉书·灵帝纪》: 建宁元年 (168),“二月辛酉,葬孝桓皇帝于宣陵,庙曰威宗”。同书《礼仪志》 注引 《帝王世纪》 曰: “山方三百步,高十二丈。
又名思乡岭、辞乡岭、德胜岭、望云岭。即今河北滦平县西南十八盘岭。为辽时出古北口赴中京驿路必经之地。宋路振 《乘轺录》: “下虎北口 (即古北口) 山,即入奚界,五里有关……五十里过大山,名摘星岭,高五
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五里。明嘉靖 《兰阳县志》 卷9: 韩陵城 “在县治东北五里宋养马圈。原有城池,俗呼为韩陵圈子。元至正十七年迁县治于此。洪武元年因地狭,始迁今治。正德五年黄河水淤平”。
又名新村。即今河北河间市西北十五里兴村乡。清于此设经制外委。集镇名。在河北省河间市西北部。兴村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3090。元代建村名新村,后改今名。产小麦、玉米、谷子、大豆、棉花。有冶炼厂。沧保公
即今宁夏青铜峡市南青铜峡。《水经·河水注》: 河水东北流,“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世谓之为青山峡”。即“青铜峡”。
即今广西博白县西南七十里沙河镇。明置巡司于此,清为沙河寨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