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岭山
在今广东东莞市南。《新唐书·地理志》广州: 东莞县 “有黄岭山”。《清一统志·广州府》:黄岭山 “在东莞县南。唐十道志,岭南名山之一。《县志》,在县南三十五里,县治朝山也。峰峦秀拔,状如卓笔,迤逦而西,作展旗状,俗名黄旗岭。下有泉出石罅,味甘美,宋绍兴间,邑宰张勋筑亭甃石,扁曰廉泉”。
在今广东东莞市南。《新唐书·地理志》广州: 东莞县 “有黄岭山”。《清一统志·广州府》:黄岭山 “在东莞县南。唐十道志,岭南名山之一。《县志》,在县南三十五里,县治朝山也。峰峦秀拔,状如卓笔,迤逦而西,作展旗状,俗名黄旗岭。下有泉出石罅,味甘美,宋绍兴间,邑宰张勋筑亭甃石,扁曰廉泉”。
亦名西原。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北梁原乡一带。《元和志》卷3良原县:“石原,在县西南,即所谓良原也。”《寰宇记》卷32泾州良原县:白石原“其原起自县西南三十里,东下三十里,分为两原:一在南三十里,更名良原;
即三泖。即今上海市松江县西的泖河。《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华亭县: 泖湖在 “府西三十五里。亦曰三泖。《广韵》 注: 泖,华亭水也。其源出华亭谷。晋陆机对武帝,三泖之水,冬温夏凉。亦曰华亭泖”。
俗称小库伦旗。清初置,曾属卓索图盟。治所在今内蒙古库伦旗或奈曼旗境。光绪三十四年 (1908) 与奈曼旗合并设绥东县。“锡埒图”,蒙古语意为宝椅子; “库伦” 意为城圈。
西汉置,为日南郡治。治所在今越南平治天省广治西北广治河与甘露河合流处。《汉书·地理志》 日南郡西捲县:“水入海,有竹,可为杖。”三国吴赤乌十一年(248)地入林邑国,名为区粟城。西晋复置,属日南郡。南
在今湖南永顺县东。《清一统志· 永顺府》: 猛洞河 “源出县东北,西南流入酉水。雍正九年开浚,始通舟楫”。又称猛峒河。酉水支流。在湖南省西北部。源出桑植县西云龙山,南流经龙山县,至永顺县列夕附近入酉水
即今河南浚县西南四十七里卫贤乡。《元丰九域志》卷2卫州:北宋熙宁六年(1073)“省卫县为镇,入黎阳县”。元祐元年(1086)复为卫县,金末,县废。
即今台湾省澎湖县马公半岛西南端之金龙头。连横 《台湾通史 · 开辟纪》: 明天启二年(1622),荷兰船舰至澎湖,“复于风柜尾、金鱼头,嵵里白沙、渔翁诸岛,各造炮台,以防守海道”。即此。
①唐武德四年(621)置,属泸州。治所在今四川隆昌县西北双凤镇(双凤驿)。九年(627)废入富世县。②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属施南府。治所即今湖北来凤县。同治《来凤县志》卷5:“翔凤山,县东三里
唐贞观七年 (633) 置,后属羁縻笮州。治所在今四川红原、马尔康县境。后废。
即台罕木。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东台阁牧。“台阁牧”,蒙古语意为拐湾地。集镇名。在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东部。台阁牧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300。台阁牧系蒙古语,意为“拐弯处”。因处古河湾内而得名。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