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下大夫

下大夫

①官爵名。周朝官制大夫爵中最低一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春秋时大国下大夫相当于小国下卿之位。《左传》成公三年: “上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晋、郑、吴等国下大夫或称为“嬖大夫”。参见“大夫”。②新莽官秩名。《汉书·王莽传》,始建国元年(后9): “更名秩百石曰庶士,三百石曰下士,四百石曰中士,五百石曰命士,六百石曰元士,千石曰下大夫。”③北魏官名。尚书诸曹及内都、外都等曹皆置,位在诸曹令之上,多由此迁本部尚书。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职员令定为四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无此职。④西魏、北周官名。天官、地官等六府皆置,多为各司次官,如“小宗师下大夫”、“小膳部下大夫”等,亦有为较次要之司长官的,如“司门下大夫”、“司射下大夫”等。正四命。周武帝建德二年(573),省六府诸司中大夫以下官,府置四司,以下大夫为长官,上士为次官。宣帝即位后,复旧。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官名,春秋时晋置此官,位在卿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故晋国之法,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王莽时称千石俸为下大夫,也代指千石俸的官员。《汉书·王莽传》:“更名秩百石曰庶士,三百石曰下士,四百石曰中士,五百石曰命士,六百石曰元士,千石曰下大夫。”

猜你喜欢

  • 户部榷关委员

    官名。① 亦称户关关差。清朝户部榷关之主官。康熙四年 (1665) 裁榷关监督,交地方官委员管理。继复旧制。五十三年 (1714) 后又陆续将部分榷关交地方督抚,驻防将军兼摄。或委道员,或委知府、或委

  • 政官

    《周礼》主掌国家政典的官僚机构。以司马为官长。《周礼·夏官·序官》: “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政官之属,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参见“夏官”。掌理国内政事的官员。《周

  • 部落联盟大酋长

    即部落联盟的首领,其主要职务是军事统帅和主祭。传说中的颛顼、帝喾都是中国古代前期部落联盟的首领;尧舜禹为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大酋长的产生,本是通过部落联盟的推选,即所谓“禅让”,但是在后期部落联盟时,

  • 十二卫将军

    官名合称。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始置,每卫各二人,从三品,为大将军副贰。唐朝沿置。宋朝为从四品,无定员,以宗室或武臣为之,皆空官无职掌; 南宋初多不除授,孝宗隆兴 (1163—1164) 中复置,

  • 京卫指挥使

    官名。明设此官,为京卫指挥使司长官,掌护卫宫禁等。司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镇抚司镇抚二人,从五品。其属有经历,从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从九品;仓大使、副

  • 稽核员

    官名。北洋政府置,属盐务稽核所,专司考核盐务收支款项等事。

  • 提举常平司

    见“提举常平官”。官署名。宋置,掌常平、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法,视岁之丰歉而为之敛散,以惠农民。凡役钱,产有厚薄则输有多寡;及给吏禄,视其执役重轻难易而分等级。商人有滞销货物,则官家收

  • 内国史院大学士

    见“内三院大学士”。

  • 度支郎中

    官名。魏晋南北朝与 “度支郎”互称,为尚书省度支曹长官。唐朝置为尚书省户部度支司长官,从五品上。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司度大夫,咸亨元年(670) 复旧。中唐以后,以度支司事务繁剧,多以他官带判度

  • 右大将

    官名。匈奴、西域乌孙国皆置。见《汉书·西域传》、《匈奴传》。官名,汉时匈奴和乌孙国等置,掌军政兵事。《汉书·匈奴传上》:“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