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二十九文散官

二十九文散官

官名合称。散官是与职事官相对说的,职事官有具体的职事,而散官则无任何职事;职事官的官名表示其所掌之职事,而散官之名,仅表示其官阶的高低。散官之制始于汉朝,其称始于隋朝。散官又分文散官和武散官,其级别的多少,有的朝代相同,有的不同。即使级别相同,其名称也不一定全都一样。唐朝的文散官名称是:从一品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称特进、从二品称光禄大夫、正三品称金紫光禄大夫、从三品称银青光禄大夫、正四品上称正议大夫、正四品下称通议大夫、从四品上称太中大夫、从四品下称中大夫、正五品上称中散大夫、正五品下称朝议大夫、从五品上称朝请大夫、从五品下称朝散大夫、正六品上称朝议郎、正六品下称承议郎、从六品上称奉议郎、从六品下称通直郎、正七品上称朝请郎、正七品下称宣德郎、从七品上称朝散郎、从七品下称宣义郎、正八品上称给事郎、正八品下称征事郎、从八品上称承奉郎、从八品下称承务郎、正九品上称儒林郎、正九品下称登仕郎、从九品上称文林郎、从九品下称将仕郎。见《新唐书·百官志》。

猜你喜欢

  • 赤龙氏

    太皞部落氏族首领的称号。见“太皞”。

  • 宰录

    太宰兼录尚书事的简称。《晋书·慕容载记》:“(慕容恪等言)猥以轻才,窃位宰录。”

  • 鸿胪

    官署名,秦称典客,汉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王莽改称典乐,东汉仍称大鸿胪,其长官也称大鸿胪,为汉九卿之一,俸中二千石;副长官为丞,比千石。西汉时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

  • 小臣正

    官名。周朝置。诸侯侍御小臣之长。掌传君主命令,正君主服位。《仪礼·大射》: “公坐取大夫所媵觯兴,以酬宾。宾降西阶下,再拜稽首。小臣正辞。”郑玄注: “正,长也。”参见“小臣师”郑玄注。

  • 翊一府

    官署名。唐朝左右卫所领内府五府之一,置中郎将总府事,左、右郎将副之,下领兵曹参军、校尉、旅帅、队正、副队正及近卫卫士、翊卫等属,掌宿卫,号为内仗,极受亲信。

  • 提点刑狱劝农副使

    见“提点刑狱公事”。

  • 州军府右户掾史

    州军府佐吏名。北齐置,见《州军府户曹参军”。

  • 林衡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地官府虞部下大夫林衡中士佐官,正一命。

  • 上将军

    官名。战国时魏、秦、燕、齐等国皆置,为督军征战的主帅,一说为前军之将。西汉亦置,位极尊。省称上将。西晋惠帝永康年间(300—301)赵王伦又置。十六国后赵、西秦及北魏、北齐皆置。北魏多用以安置投顺的其

  • 律例馆誊录

    官名。清朝刑部所属律例馆之属官。乾隆七年(1742)设。六人,以刑部笔帖式充任。掌誊抄缮写。光绪三十二年(1906)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