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二十六路

二十六路

政区名。北宋末年置。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金兵攻克辽燕京,根据宋金联合灭辽的协议,燕云诸州应归于宋,于是诏以山前诸州置燕山府路,山后诸州置云中府路,合元丰时所置二十三路及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复置的京畿路,共为二十六路。其时诸路所统府州军监,与元丰时相比略有增减更改。

猜你喜欢

  • 诰敕科

    清朝兵部武选清吏司所属之办事机构。额设经承二人。

  • 乡伯中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地官府民部中大夫属官,统掌各乡事务,下设小乡伯下大夫、小乡伯上士,小乡伯中士等佐其职,领诸乡大夫下大夫、州长上士等官属。寇遵考自小纳言、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迁

  • 国正监

    官名。战国秦置。朝廷派往军队中主管监察的长官。《商君书·境内》: “将军为木台,与国正监,与正御史参望之。其先入者,举为最启; 其后入者举为最殿。”

  • 太常寺博士

    官名。秦汉的太常博士专掌学术,三国魏始置专掌礼仪的太常博士。北齐以后太常寺博士专掌礼仪。唐制,太常寺博士四人,从七品上。掌礼制,根据功过善恶,给王公及三品以上官议定谥号;朝廷举行大礼时,则辅助太常卿掌

  • 拾遗之臣

    谏臣,讽谏之臣。《汉书·谷永传》:“臣永幸得以愚朽之材为太中大夫,备拾遗之臣。”太中大夫掌侍从谏争。唐朝有左拾遗、右拾遗二官,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以救天子言行之遗失。见《新唐书·

  • 治礼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无此官,汉大鸿胪有治礼郎,晋太常诸博士有治礼史,大行令有治礼郎,后魏亦置治礼郎。北周于春官府礼部下大夫之下置治礼中士,正二命;治礼下士,正一命。掌同前代的“治礼郎”,参见该条。

  • 西夏中兴道提刑按察司

    官署名。简称西夏提刑按察司。元朝地方监察机构,设于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治司于宁夏府路 (今宁夏银川)。至元十二年,改为陇右河西道提刑按察司。

  • 司川员外郎

    官名。即水部员外郎,唐高宗龙朔二年 (662)改,咸亨元年 (670) 复名水部员外郎。

  • 总统府机要室

    国民党政府总统府的内部机构。掌理有关机要电务事项。设主任、副主任各一人,秘书二人,科长二人,视察四人,科员二十人,雇员二人。

  • 权三司副使

    官名。见“三司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