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员以下,凡初由考试或捐纳出身,以及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者,均赴吏部报到,听候选用,称为候选。选定后,赴各该指定处所候补。
清制,内自郎中外自道员以下的官吏,凡由考试、捐纳出身,及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的,都要赴吏部报到,听候依法选用,称为候选。见《清会典·吏部·文选清吏司·铨政》。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员以下,凡初由考试或捐纳出身,以及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者,均赴吏部报到,听候选用,称为候选。选定后,赴各该指定处所候补。
清制,内自郎中外自道员以下的官吏,凡由考试、捐纳出身,及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的,都要赴吏部报到,听候依法选用,称为候选。见《清会典·吏部·文选清吏司·铨政》。
官署名。即工部屯田司,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屯田。
官员。北洋政府设于地方侨务机关福建暨南局,备咨询顾问。
官名。初为宫中侍奉之名目。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始置为殿内省六局长官,各二人,正五品。唐朝改殿内省为殿中省,各局沿置,正五品下。高宗龙朔二年 (662) 曾改大夫,咸亨元年 (670) 复旧。五代
官名。南朝宋孝武帝初置,以代都水使者之职,旋复故。官名,西汉置。西汉时水衡属官有令、长、丞、尉二十余人,分掌上林苑中宫、馆、台、市、禽兽等事。令、长负责本单位全面,丞为令佐,或独掌一面,尉掌治安保卫。
清朝河道总督之别称。
官名。辽朝刺史州官员,在刺史下。
军事编制。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于南京设置,为京营之一。简选各营精锐兵卒三千人,以勋臣统领,别设场进行训练。但营卒多无赖子弟,骄横不法,甚至哗变殴死督储侍郎。隆庆元年 (1567)罢。
官名。亦称大理寺丞。北魏或有其名。北齐置为大理寺属官,七品。隋朝置二员,正七品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为勾检官,与大理正分判狱事。唐朝置六员,从六品上,掌分判寺事,正刑之轻重;一丞断事,诸丞共同参
黄帝部落氏族首领的称号。见“黄帝”。
官名。宋设此加官,散官无职事;而地位高于正职。见《宋史·职官九·检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