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国子助教

国子助教

学官名。西晋武帝咸宁(275—280)中国子学初置十五员,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 减为十员。协助博士教授国子学生徒儒学,南朝宋沿置,分掌《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谷梁》及《论语》《孝经》十经; 或不置学,则唯置一员。南齐高帝建元四年(482)置学,复设十员,位比侍御史。梁国学沿置十员,位二班。陈八品、秩六百石。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 定为从七品。北齐国子寺国子学置十员,从七品,与太学博士品同而位稍低。隋朝国子寺国子学置五员,从七品; 文帝仁寿元年(601) 罢,炀帝大业三年(607) 国子监国子学置一员,从七品。唐朝国子监国子学置五员,从六品上,佐博士分经教授。北宋沿置,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辽朝国子监国子学亦置。金朝国子监国子学置二员,女真、汉人各一员,正八品,与教授分掌教诲诸生。元朝集贤院国子监国子学置四员,分教各斋生员,成宗大德八年(1304)为分职上都,增置二员,督习课业; 蒙古翰林院国子学亦置二员,与教授并为正八品。元惠宗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置国子学,亦设,吴元年(1367)定置一员,从八品,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国子监助教,直隶国子监,分属六堂。见“国子监助教”。


学官名。晋武帝始立国子学,置助教十五人,掌协助博士分经教授。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减为十人,分掌十经,官品同南台御史。南北朝沿置,隋唐以后国子学属国子监,国子助教为国子学中协助博士授业的学官。明清废。参见“国子学”。

猜你喜欢

  • 陆军部左参议

    官名。清末陆军部之职官。光绪三十二年 (1906) 设。正四品。掌核议本部及军队学堂、局、厂章制等事。宣统二年 (1910) 撤。

  • 照会

    文书名。平行文。明朝为中央文书,如五军都督府对六部行文即用之。清朝为地方文书,如总督对总兵,提督对司、道、盐运使司,总兵对府、厅、州、县行文均用之。近代演变为外交文书,用于外事交涉。

  • 马基

    官名,解放前西藏设此官,为西藏最高军事统帅,掌管全西藏的军队,直接受达赖统辖。

  • 铁市长

    官名。西汉属大司农,有丞。武帝元封元年 (前110) 郡国置铁官,皆属之。东汉省,地方铁官归属郡国。官名,汉置,属大司农,掌买卖铸铁器,有丞。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治粟内史》。《盐铁论·水旱篇》:“铁

  • 提点万寿观

    宋朝宫观官名。仁宗庆历八年(1048)置,以武臣观察使充任。

  • 上骑督

    官名。西晋置。统宿卫禁兵,侍卫皇帝,属左、右卫将军。与虎贲、羽林、异力、命中督并称二卫五部督。武官名。晋置, 属骁骑将军,掌统特选之兵。

  • 税课司

    官署名。① 明清地方征税机构。明初改在京官店为宣课司,府州县官店为通课司,后改通课司为税课司、局。府称局,县称司。设从九品大使一人,典商贾,侩屠,杂市之常征,汇于府州县。清朝沿置,征纳地方店铺牙贴契税

  • 内舍

    宋朝学校名。仁宗庆历四年 (1044) ,太学内舍招生二百人,支给食钱。神宗熙宁四年 (1071),太学行三舍法,为三舍第二等,名额如旧。元丰二年(1079),增为三百人。哲宗元符二年 (1099)

  • 漕运总兵官

    官名。即“总督漕运总兵官”。官名。明永乐间仿元代海运万户府之制置漕运总兵官,以武臣总漕务。宣德中或遣侍郎、都御史等官督运,不常置,漕务实际上总领于漕运总兵官。景泰中始改设漕运总督,仍与总兵、参将同理漕

  • 受卷官

    见“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