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学录

学录

官名。宋朝始置。仁宗时为太学职事之一,选差学生充任。神宗熙宁(1068—1077)末,改由命官充任,仍参用学生。命官正九品,掌协助学正执行学规,参预考核学生之事。元沿宋制,设于各路儒学及医学。地位低于教授及学正。选用任满并经考核合格的直学士充任。任满后考察所作文章,合格者可升学学正式山长。路医学亦设此职。明朝改置为国子监属官,从九品,与助教、学正分掌国子监六堂教务,并讲说经义文字。明初于国子学置,洪武十五年(1382)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定制三人,中都国子监亦置三人。二十四年改中都国子监一人。二十六年罢中都国子监,仅存国子监三人。建文(1399—1402)中革。成祖即位,复置。永乐元年(1403)于北京国子监置一人,后增至七人,万历九年(1581)革一人,增设不常。清朝定为国子监六堂中崇志、广业二堂职官。顺治元年(1644)始设。初从九品,乾隆元年(1736)升正八品。掌经理南学事宜。


官名。宋代国子监设学录,与学正共掌学规。见《宋史·职官五·国子监》。元代国子监也设学录,掌督习课业;路学也设学录。见《元史·百官三·国子监》、《元史·百官七·儒学》。明代国子监置学录七人,从九品,掌六堂训诲。见《明史·职官二·国子监》。清代国子监也置学录,与学正共掌南学事。见《清史稿·职官二·国子监》。

猜你喜欢

  • 钧容直

    官署名。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置,隶教坊,以内侍一或二人监领,下设押班二人,有乐工百余人。掌军乐。后乐工增至二百余人。南宋沿置。

  • 户部监印处

    清户部的内部机构。掌监印信。设满、汉司员各一人,由十四清吏司司员轮值,每月更换。以二人监户部堂印,另二人监钤盖盐引、茶引专用的盐茶引印。

  • 尚牧所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五品,隶宣徽院。设于武宗至大四年(1311)。置提举二员,同指举、副提举各一员。

  • 大司农斗食属

    官名,为大司农属吏,因职位低,月俸十一斛。斗食属;斗食级俸的官吏。《汉书·薛宣传》:“(薛宣)少为廷尉书佐,都船狱史。后以大司农斗食属察廉,补不其(县)丞。”参看“大司农”条和《后汉书·百官五·百官受

  • 校籍令史

    官名。南齐置。参见“校籍郎”。

  • 宜官曹

    官署名。北魏置。职掌不详,多以他官典本曹事务。《魏书·宿石传》: “(文成帝兴光 (454—455)中,(宿石)迁侍御史,拜中垒将军,进爵蔡阳子,典宜官曹。迁内行令。”

  • 鷷雉氏

    少皞部落氏族首领的称号。《左传·昭公十七年》谓是五工正之一,贾逵释为攻木之工,为附会之说。参见“少皞”。

  • 提督总兵

    官名。明嘉靖二十九年置提督总兵官一员,为京营长官。不久,改提督为总督。见《明史·职官五·京营》。

  • 议司

    官署名。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大理寺置,由大理卿、少卿、丞主管,掌覆议断司所断公案。

  • 三色人

    宋制,以流外、进纳与摄官合称三色人。有举主二员,三色官可至吏部或本路监司参选,拟注差遣窠阙。摄官可入小县簿尉;进纳授试衔,入下州判、司,中下县簿尉;流外入下县簿、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