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官署令丞
官名。西汉始置导官令及丞,主舂御米制作乾糒,属少府。东汉后改隶大司农,东晋及南朝均沿置,北齐称导官署令丞,属司农寺,置令及丞,又有御细部、麹面部、典库部等仓督员。隋沿置,设令二人,又有御细仓督、麹面仓督二人。唐沿置,掌导择米麦等细粮,制作干粮、麹蘖、粉类与油脂等,以供御用及祭祀之所需。设令二人,正八品下;丞四人,正九品上;监事十人。属吏有府、史、典事、掌固。唐初并有御细仓督、麹面仓督,贞观中省。
官名。西汉始置导官令及丞,主舂御米制作乾糒,属少府。东汉后改隶大司农,东晋及南朝均沿置,北齐称导官署令丞,属司农寺,置令及丞,又有御细部、麹面部、典库部等仓督员。隋沿置,设令二人,又有御细仓督、麹面仓督二人。唐沿置,掌导择米麦等细粮,制作干粮、麹蘖、粉类与油脂等,以供御用及祭祀之所需。设令二人,正八品下;丞四人,正九品上;监事十人。属吏有府、史、典事、掌固。唐初并有御细仓督、麹面仓督,贞观中省。
唐末藩镇设置的特种部队。唐昭宗时,宣武节度使朱全忠为扩充势力,拚力攻打衮、郓等州,泰宁节度使朱瑾募集骁勇之士数百人,在额上刺双燕,号称燕子都,作为抵抗朱全忠的冲锋队;朱全忠也挑选勇士数百人组成落燕都作
官署名。战国秦置。县级收储钱财的机构。《睡虎地秦墓竹简· 法律答问》: “可(何)谓‘府中’?唯县少内为‘府中’,其它不为。”行政机构名,秦汉皆置,为县中掌收储钱财的部门。《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
唐代配备给官员的服役人员。《通典·职官十七》说:“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九月,职事官五品以上,准旧给仗身。……镇戍之官,以镇戍上中下为差,上镇将给仗身四人,中下镇将、上镇副各三人,中下镇副各二人,仓
散阶称号。明朝置,为文职正一品之升授。清初沿置,为文职正一品之封赠,顺治九年(1652) 改为光禄大夫。官名。明制,文官散阶正一品初授为特进荣禄大夫,升授为特进光禄大夫。见《明史·职官一·吏部·文之散
武官名。辽置, 见“卫军司”。
① 秩位名。新莽始建国元年(后9)改五百石为命士。② 官名。新莽时羲和置命士督五均六管,每郡数人。东汉废。1、官秩名,指五百石俸的官。王莽拟古,改五百石俸曰命士。《汉书·王莽传》:“更名秩百石曰庶士,
简称文选司郎中。明清吏部文选清吏司之主官。掌司事。明洪武二十九年 (1396) 改选部郎中设,一人,南京吏部文选清吏司亦设一人,皆正五品。清顺治元年 (1644) 沿设,汉郎中一人。以科甲出身者注授。
村自治组织的司法机关。北洋政府时期山西省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实行“村自治”,村自治组织的司法机关为息讼会,其职权为调解、公断命案以外的讼事。设会长一人,公断员五至七人。公断员由村民会议选出,
民国时县政府所属各局之一,掌理全县土地、农矿、森林、水利、道路、桥梁、工程、劳工、公营业等公共事业。设局长一人,总理局务。
官署名。十六国后燕慕客熙光始元年(401) 置。《晋书·慕客熙载记》:“改北燕台为大单于台,置左、右辅,位次尚书。”其职掌参见“大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