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捺钵

捺钵

辽中期以后的政治中心。《辽史·营卫志序》说:“有辽始大,设制尤密: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辽兴宗以后捺钵逐渐形成定制,春捺钵在春州鱼儿泊捕鹅,在鸳鸯泺或混同江钩鱼;夏捺钵在永安山或炭山张鹰;秋捺钵在庆州伏虎山射鹿;冬捺钵在永州广平淀猎虎。这是辽帝从事政治活动的独特形式,通过钓鱼、围猎等活动,加强同少数民族各部酋长的联系。辽诸帝于每年冬夏两季,在冬夏两捺钵召开两次大政会议。会议完毕后,即春水、秋山将届时,皇帝起牙帐,赴春水秋山地点,除由契丹官员全体及应役之人扈从外,并有少数汉人随驾。其人选据《辽史·营卫志》谓:“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汉人枢密院、中书唯摘宰相一员,枢密院都、副承旨二员,令史十人,中书令史一人,御史台、大理寺选摘一人。”契丹官员既全部扈从,则契丹官所管辖的北面宫帐、部族、属国之政,仍可由辽帝随地随时处理。在大政会议之后,汉官自宰相以下大部返于中京居守,处理汉人事务。汉宰相可任命文官县令、录事以下,不须奏闻,县令以上亦可先行堂帖权差,然后于大政会议时取旨,由辽帝加委追认;武官的任命则须奏闻。金沿辽制,在好山好水处建立捺钵,《金史》译为行宫;元代也在北方建驻冬或驻夏的行宫,有时称为刺钵或纳宝。金元的捺钵仅为渔猎而设,不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惟清代于热河置行宫,在木兰围场进行秋狩,为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的举动,仍有辽代捺钵的遗意。

猜你喜欢

  • 东京小宗伯

    官名。北周东京小宗伯上大夫的省称。静帝大象元年 (579) 置,为东京春官府长官,赵芬任职时兼摄夏官府事,并与小司寇长孙平分掌东京六府事。后听命于东京小冢宰。正六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罢。

  • 鳖人

    官名。周朝设此官,负责捉取和供献鱼鳖等物。见《周礼·天官·鳖人》。

  • 工瞽

    官名。春秋齐国等置。乐官。《管子·四称》:“流于博塞,戏其工瞽。”

  • 猛智将军

    见“十猛将军”。

  • 上隶

    见“都史”。

  • 都部署院

    官署名。辽代北面宫官中,有诸行宫都部署院,总管契丹、汉人诸行宫之事;其官有诸行宫都部署、知行宫诸部署司事、诸行宫副部署、诸行宫判官。见《辽史·百官志一·北面宫官》。

  • 仓曹参军事

    官名。仓曹之长。西晋末司马睿丞相府置,为僚佐,东朝、南朝沿置。北魏二大、二公府,将军府置,从六品至从八品不等。北齐三师、二大、三公府,护军府、州刺史、三等诸镇皆置,六品至七品不等。隋朝十二卫各置一员、

  • 小夏采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 置,北周沿置。春官府夏采司次官,佐夏采下大夫掌帝王丧葬事务。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罢。官名。见“夏采下大夫”。

  • 承徽寺

    官署名。元朝置。秩正三品,始设于英宗至治元年(1321),掌仁宗皇后答儿麻失里位下钱粮营缮等事。置寺卿五员,少卿、寺丞各二员。辖怯怜口诸色人匠提举司二。官署名,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置,秩正三品

  • 内都下大夫

    官名。北魏置。“内都坐大官”属官。《魏书·陆俟传》:“(陆馛)少为内都下大夫。”孝文帝太和(477—499)改制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