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枢密使

枢密使

官名。唐代宗永泰(765—766)中始置内枢密使,以宦官为之,掌宫庭奔走,宣传机密诏奏,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皇帝有所处分,则宣付政事堂及翰林院学士。僖宗时,杨复恭、西门季玄任枢密使,始于堂状后帖黄,指挥公事,侵夺宰相之权,地位极重,与两军中尉合称“四贵”。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改崇政院使,以士人充任,备顾问、参谋议,出纳诏奏,职权与唐略同。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复旧名,以宰相兼,为枢密院长官,又置枢密院使一人,权侔宰相。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废,出帝开运元年(944)复置。宋沿置,仍为枢密院长官。太祖建隆三年(962)罢宰相兼任,专掌佐皇帝管理军政,为国家最高军事长官,号称执政,与宰相同执朝政,有发兵之权,无拥兵之重。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另置知枢密院领其职。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复以宰相兼,定为从一品,二十六年又罢。三十二年再令宰相兼,迄宋亡不改。辽北、南枢密院皆设。北院枢密使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领契丹军马; 南院枢密使掌汉人兵马之政。西夏枢密院亦设。金朝从一品,掌武备机密之事。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置,以皇太子真金兼领。武宗、仁宗、顺帝时,皆曾令皇太子兼领。另置知枢密院事为枢密院实际长官。参见“枢密院”。


官名。唐代宗永泰年间始置枢密使,由宦官担任,掌承受表奏;后干预朝政,甚至废立君主,至昭宗,尽诛宦官,改由士人担任。后唐改崇政院为枢密院,改崇政使为枢密使,掌武事。其后宋、辽、金、元皆置枢密使,为枢密院主官,掌军机国防等兵事。参看“枢密院”条。

猜你喜欢

  • 中秘书监

    官名。北魏置,为中秘书长官。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二○一《穆亮墓志》:“(亮)祖寿,侍中,征东大将军,领中秘书监,宜都文宣王。”

  • 左右侍伯中大夫

    官名。见“前侍伯中大夫”。

  • 州维那

    州镇僧官名。北魏置,为州沙门统的副职。《魏书·释老志》说:“永平……二年冬,沙门统惠深上言,僧尼浩旷,清浊混流,……辄与经律法师群议立制:诸州、镇、维郡那、上坐、寺主,各令戒律自修,咸依内禁。若不解律

  • 天义

    爵位名,为太平天国后期设置的六爵之一,简称为义。见“六爵”。

  • 官计司

    官署名。西夏元昊建国初期设置。掌文武官员的注籍应选、人事调补。官署名。西夏设置,掌管夏国文武官吏选补之事,以官计使为长官。

  • 慰表

    文书名。宋朝,凡皇亲亡故,皇帝或皇太后等持服期间,官员撰表文安慰皇帝或皇太后等,称为慰表。

  • 南床

    官名。侍御史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 “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侍御史为端公、南床、横榻、杂端。”

  • 大行台都令史

    官名。北魏置。《周书·周惠达传》:“正光(520—525)中,(肖) 宝夤为关西大行台,又假(冯)景陵江将军,领大行台都令史,从宝夤征讨。”职掌同尚书都令史。参见“大行台”。

  • 东厂

    官署名。明朝宦官所掌之侦缉机构。始置于永乐 (1403—1424) 前期,但尚未公之于众。十八年(1420) 迁都北京,于东安门外迤北正式建成官署,始为世所共知。设掌印太监一人,以司礼监掌印或秉笔太监

  • 二庙丞

    官名。南朝梁置,协助二庙令管理太庙、小庙日常事务的官员。官名,南朝梁武帝萧衍置,为二庙令之佐官,助令掌管二庙事务。参看“二庙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