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考功员外郎

考功员外郎

官名。隋文帝开皇六年 (586) 始置,炀帝大业三年(607)改考功承务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 复旧,员一人,从六品上,为尚书省吏部考功司副长官,位郎中下,分掌外官考课之事,太宗贞观(627—649) 后兼掌贡举。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以贡举事属礼部。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司绩员外郎,咸亨元年 (670) 复旧。五代沿置。北宋前期置为六品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改制后,定正七品,始实领考功之职,与郎中共掌考课及名谥、碑碣之事。明朝改置吏部考功清吏司,于郎中下设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共掌官吏考课、黜陟之事。清朝沿置。崇德三年 (1638) 未入关前,曾置吏部副理事官。顺治元年 (1644) 改员外郎。考功清吏司置四人,满洲二人、蒙古一人、汉一人。初秩正四品,十六年改正五品。康熙六年 (1667) 复正四品,九年定从五品,遂成定制。


官名。考功员外郎与考功郎中共掌文武百官功过的考查。考功郎中掌判京官考,员外郎掌判外官考。见《新唐书·百官一·考功郎中、员外郎》,参看“考功郎中”条。

猜你喜欢

  • 三司斛斗案

    宋代三司内部机构,为度支八案之一。掌两京仓廪积,计度东京粮料、百官禄米、厨料。

  • 东部千长

    官名,汉时西域龟兹国置东西南北部千长,为地方性长官。千长,意即千人之长,掌千人。见《汉书·西域传·龟兹国》。

  • 集书省

    官署名。南朝宋改散骑省置,为门下三省之一。有时仍习称“散骑省”。南朝齐、梁、陈沿置。掌侍从左右,谏诤献纳,纠劾百官,主掌图书文翰,集录诏令等文,撰述文章,收纳转呈诸奏闻文书,有异议得随事为驳。因拟诏出

  • 权知

    见“权发遣”。权知是暂时代替的意思。宋朝初期,差遣官员治事,在官衔前常带有“知”字,“知”是主持的意思。其暂时代替者称“权知”,以后遂被沿用。如权知枢密院事,权知某州某府等。品秩低的任品秩高的职务时,

  • 皇太子祗应司

    皇太子祗应机构。辽置,见“著帐郎君院”。

  • 安夷将军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间曹操置。三国魏沿置,定为三品。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三班,普通六年(525)刊正将军名号时罢。杂号将军名,东汉末曹操置,掌征伐或驻守。

  • 三公尚书

    官名。西汉成帝始置。东汉沿置,属尚书台。设二员,领尚书三公曹,秩六百石。掌断狱。《后汉书·陈忠传》: “司徒刘恺举忠明习法律,宜备机审,于是擢拜尚书,使居三公曹。”一说东汉掌三公府文书、州郡官之考课。

  • 太师

    官名。①西周始置,为辅弼君王的重要大臣。相传周初与太傅、太保并号三公。《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春秋沿置,辅导君王,执掌国政,督师征伐。战国后废。西汉平帝元

  • 苑马寺少卿

    官名。明朝苑马寺副长官。一人,正四品。协寺卿掌管本寺六监二十四苑马政,而听于兵部。

  • 门下小史

    吏名,汉置,为郡县小吏,给事门下,故称门下小史;位在门下干之下。《后汉书·百官五·州郡》:“閤下及诸曹各有书佐,干主文书。”注:“《汉官》曰:书佐五十人,循行二百三十人,干、小史二百三十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