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县令
官名。(1)唐制以县治与京都三府府治同城的县为赤县。京兆府所属有长安、万年二县,河南府所属有河南、洛阳二县,太原府所属有太原、晋阳二县,共为六县。赤县令掌赤县之政令,员额各一人,秩正五品上,高于一般县令。属官有丞,主簿,录事,尉;吏员有佐、史,司功佐、史,司仓佐、史,司户佐、史,司兵佐、史,司法佐、司,司士佐、史,典狱,问事,白直;县儒学有博士、助教、学生。(2)金制以治所在中都城内的大兴、宛平二县为赤县,各置令一人,从六品;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尉四人,正八品。
官名。(1)唐制以县治与京都三府府治同城的县为赤县。京兆府所属有长安、万年二县,河南府所属有河南、洛阳二县,太原府所属有太原、晋阳二县,共为六县。赤县令掌赤县之政令,员额各一人,秩正五品上,高于一般县令。属官有丞,主簿,录事,尉;吏员有佐、史,司功佐、史,司仓佐、史,司户佐、史,司兵佐、史,司法佐、司,司士佐、史,典狱,问事,白直;县儒学有博士、助教、学生。(2)金制以治所在中都城内的大兴、宛平二县为赤县,各置令一人,从六品;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尉四人,正八品。
官名。《隋书·百官志上》记梁代庶姓持节府有功曹督护,不登一班。其地位与参军督护相似,似为设于阁内以司伺察之职者。参见“参军督护”。
爵名。汉武帝时置武功爵共十七级,造士为第一级(最低级)。北魏时沿用此名,规定文官五品以下,才能秀异者总比之造士,亦有五等。见《魏书·官氏志》。1、爵名,汉武帝置,为武功爵的第一级。用来奖赏有功的将士。
官名。金设于翰林学士院,秩从七品。元翰林兼国史院、蒙古翰林院各置五员,从七品。官名。金置,属翰林学士院。员额二十四人,汉人、女真人、契丹人并用,其中汉人十人,女真、契丹各七人。掌文词之事。元承金制于翰
官名。突厥有此官,为高级官员。见《北史·突厥传》,参看“次设”条。
官署名。南朝梁置,属东宫,掌经籍。设太子洗马、典经守舍人等官员。
太平天国朝上职官之统称。永安建制始设,各有专职,且分工极细。名称以职守不同各异。如负责后勤供应者,有“总圣库”,主接受各军官搜得之金银财宝,职同将军;“总圣粮”,主收发粮食,职同检点;“总油盐”主收发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六品中,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见。
官名。唐朝陪都太原实际长官。玄宗开元十一年 (723) 改太原府长史置,一员,从三品,通判府务,巡属县、观民风、理刑狱,牧缺则行其事。
①官名。将军之名号。即“抚军将军”、“抚军大将军”、“中抚军”之省称。②明、清巡抚之别称。1、将军名号。为抚军大将军的简称。《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夏五月丙辰,帝疾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
官署名。元朝地方监察机构。设于世祖至元六年(1269),置司彰德路(今河南安阳),监治顺天、真定、顺德、洛滋、彰德、卫辉、怀孟、南京等路,设使、副使等。十五年,移司于汴梁路 (今河南开封),又称南京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