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通事

通事

① 指朝觐聘问之事。《周礼·秋官 ·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②中书通事郎、中书通事舍人、通事令史、通事舍人等官的简称。详见各条。③北魏吏名。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为侍中、中书监、司徒等诸辅政大臣置。孝文帝时代郡及中央诸局亦置,代郡道事七品上,诸局通事八品上。④ 翻译官吏。五代时契丹置,以熟习汉俗、精通汉语之人为之。金、元诸官署多置,掌诸民族及外国语言之通译。金制经三考者秩从七品。元亦称“怯里马赤”。明初置于通政使司,后改隶太常寺(翰林院)四夷馆,鸿胪寺设外夷通事。清初分隶礼部会同馆、翰林院四译馆,称朝鲜通事官。顺治十四年(1657)置员外郎品级通事一员,掌会同馆印,寻省,乾隆十三年(1748),二馆并为会同四译馆,隶礼部,定置通事八员,正六品、正七品各二员,正八品四员。鸦片战争前后,担任中国官商与外国商人之间联系的译员并为外商代理某些临时性业务者,亦称通事,地位仅次于行商,由海关监督委派,领有专门牌照,代表政府向外商宣示法令,稽查外商违制行为,为外商代办若干业务。


官名。魏明帝时有通事刘泰。西晋有通事、舍人各一人,东晋时合二职为一,掌呈奏案章。见《晋书·职官志·中书舍人》、《通典·职官三·中书令·通事舍人》。五代时契丹也置通事,以熟悉华俗、通晓汉语的人担任。明代嘉靖以前有大通事、小通事。见周密《癸辛杂识·后集·译者》、俞汝楫《礼部志稿·夷馆通事》。

猜你喜欢

  • 司戎少常伯

    官名。即兵部侍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兵部侍郎。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改兵部侍郎为司戎少常伯。咸亨元年复旧。见《通典·职官五·兵部尚书》,参看“兵部侍郎”条。

  • 陕西部郎中

    官名。明初户部陕西部、刑部陕西部均置,各一人,正五品。掌本属部之事。参见“陕西部”。

  • 少正

    官名。① 一说为官之副职。《尚书·周书·酒诰》:“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兹酒。”《蔡传》: “少正,官之副贰也。”一说对大正而言的官名。春秋时鲁、郑等国置。《左传· 襄公二十二年》:

  • 侯典乐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侯的属官,员额一人,官阶为职同军帅。参见“典乐”。

  • 东京都总管府

    官署名。辽朝置,总领东京军民政事。

  • 右厩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北周沿置。夏官府驾部中大夫右厩上士佐官,正二命。

  • 白衣臣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官品令为九品下,太和二十三年官品令无此职。

  • 东宫三师

    指太子太师、太傅、太保。

  • 廷推

    任官方法。明朝定制,凡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除奉特旨外,多由朝廷大臣推举二三人选,经皇帝选任。侍郎以下及祭酒等官,则由吏部会同三品以上官员推选。在外督、抚大员,则由吏部主持,九卿皆参与推选。其余官员均不

  • 温汤监

    ① 官署名。唐朝司农寺下属机构置,于京兆府昭应县西(今陕西临潼一带)温泉处。设监一员、丞二员,掌汤池、宫禁、防堰及修调度; 近汤之地所润瓜蔬,先时而熟者,以荐陵庙。北宋初存其官名而无职司。②官名。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