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郎官泛称。春秋战国至秦有郎中,为君王侍从近官,宿卫宫廷,参与谋议,备顾问差遣。西汉依职责不同,有郎中、中郎、外郎、侍郎、议郎等,无定员,多至千余人。皆隶部中令 (光禄勋)。诸侯王国亦置。职掌守卫皇宫殿廊门户,出充车骑扈从,备顾问应对, 守卫陵园庙等。 其来源有任子、 赀选、军功、入财货等。武帝以后,察举盛行,被举为孝廉、明经者多通过对策为郎。因与皇帝关系密切,任职满一定期限即可迁补内外官职,为重要选官途径。又常奉皇帝差遣,给事于将军幕府、尚书、黄门、九卿等官署。东汉于光禄勋下设五官、左、右中郎将署,主管诸中郎、侍郎、郎中,实为储备官吏人才的机构,其郎官多达二千余人。尚书、黄门等机构则设专职郎官。魏、晋以来备侍从宿卫选官的郎官制度废除,尚书、中书、门下、秘书、著作等机构所设郎、郎中、侍郎皆为固定官职。唐、宋以后又以郎为散阶官名称,位次大夫。详见有关各条。


官名,为诸郎官之总称。战国时始置,秦汉沿置,主宿卫,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定员,多至千人。议郎、中郎,俸比六百石,侍郎俸比四百石,郎中俸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俸比二千石;郎中有车、户、骑三将,俸比千石(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孝顺帝纪》:“除郡国耆儒九十人补郎、舍人。”魏晋除上述诸郎外,还有秘书郎等。隋六部有侍郎,为尚书之副。唐沿隋制,又置郎中、员外郎。其后历代多沿置。文散官也称郎,如唐朝的朝议郎、承议郎、奉议郎、通直郎、朝请郎、宣德郎、朝散郎、宣义郎、给事郎等。汉朝三国属官也有郎。

猜你喜欢

  • 廉帅

    女官名。南朝宋明帝定后宫百官时置。诸房并置,无定员,五品。

  • 大行丞

    官名。东汉大鸿胪属官,为大行令副贰,员一人,秩三百石,助大行令主诸郎。为大行令的佐官,俸三百石,助令掌诸郎斋祠傧仪赞导等。见《后汉书·百官志》。参看“大行令”条。

  • 长人长上

    武官名。唐置于左右监门卫, 员额各二十人。参见“长上”。

  • 库部员外郎

    官名。兵部库部司次官。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始置,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置承务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复旧,置一员,从六品上。高宗、玄宗时曾随本司改名司库员外郎,寻各复旧。五代因之。北宋初为六

  • 闲散

    官制用语。清朝对满洲、蒙古、汉军无“出身”而入仕者之称呼。拜唐阿、亲军前锋、护军领催就文职者亦视于此。其入仕不准考取中书、笔帖式。

  • 成汉将军

    杂号将军名,凡将军皆掌征伐。《后汉书·岑彭传》:“秦丰相赵京举宜城降,拜为成汉将军。”

  • 陕西清吏司

    官署名。简称陕西司。① 明清户部诸司之一。掌理陕西省钱粮收支数目。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陕西部置,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分置民科、度支科、金科、仓科等四科治事。兼掌宗人府、文思院等在京衙门宗

  • 右民尚书

    官名。西晋惠帝所置六曹尚书之一,三品。旋省并左民尚书。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 (424)复分置,不久罢。参见“左民尚书”。官名。晋惠帝置,掌天下公私田宅、租调等事。也称右户尚书。见《晋书·职官志·列曹尚书

  • 侍从官

    官名。① 皇帝、后妃左右随侍官员统称。②北宋前期,观文殿大学士、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资政殿学士、端明殿学士、龙图阁学士、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待制、天章阁学士、天章阁直学士、天章阁待制、宝文阁学士

  • 侍御郎

    官名。十六国后燕、北魏置。为皇帝左右的武职侍从,属侍御长,随同皇帝出征。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职员令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皆未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