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景明皇帝
即“苻健”。
即“苻健”。
土司名。明置。在今四川米易县西北。元至元十五年(1278)置普济州。明洪武七年(1374)贵州普定卫平州人吉荣秋随征建昌,留守于此,授普济州土知州职,旋改长官司(一说洪武十五年其首领白氏归附,仍为普济
唐初置。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北部。即蒙巂诏地。开元中,为蒙舍诏所并。天宝七载(748)命蒙舍诏主阁罗凤子凤伽异兼阳瓜州刺史。后与唐绝,臣吐蕃。
商代中、晚期遗址。位于河北藁城市台西村。1965和1972年先后出土青铜器、铁刀铜钺、玉戈、石磬等。1973至1974年发掘约1900平方米,发现房基十四座、水井两眼、灰坑一百三十四个、墓葬一百十余座
官名统称。北宋政和三年(1113)以前,以内殿承制、内殿崇班、东头供奉官、西头供奉官、左侍禁、右侍禁、左班殿直、右班殿直、三班奉职、三班借职、三班差使、三班借差等十二阶武官为小使臣。政和三年改称从义郎
见“焉耆”。
又译察卜齐雅勒。地名。在今青海湖南共和附近。明万历三年(1575),蒙古土默特部领主俺答汗在此兴建佛寺,始闻名。
官名。清火器营置,额设一人,正三品,总掌章奏文移事务。以内火器营翼长兼充。
西汉武帝时凿。“水出韦谷”(《汉书·沟洫志》颜师古注引如淳说),在今陕西周至县西。《汉书·沟洫志》:“关中灵轵、成国、渠引诸川,……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一说在今陕
西汉置。治今甘肃安西县西南。属敦煌郡。西晋元康五年(295)曾改隶晋昌郡。北周废入凉兴县。
西晋末置。因“处沌水之阳”(《水经·沔水注》),故名。治今湖北武汉市汉阳西。为江夏郡治。后改属江夏郡。南朝陈废。西晋建兴元年(313),杜弢别将王真袭沌阳;东晋太兴二年(319),梁州刺史周访攻杜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