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杜
明清时对居今云南保山地区西南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地区西部及附近地区部分佤族的他称。与同区域之古剌、哈剌(今佤族中的另一部分)、怒人(今怒族)等相杂居。《百夷传》谓其人“巢居山林,善骑射,无衣服,不识农业”,“种苦荞为食”。
明清时对居今云南保山地区西南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地区西部及附近地区部分佤族的他称。与同区域之古剌、哈剌(今佤族中的另一部分)、怒人(今怒族)等相杂居。《百夷传》谓其人“巢居山林,善骑射,无衣服,不识农业”,“种苦荞为食”。
1882—1914清末云南腾越(今腾冲)人,原名少鉴,字绍三。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同盟会后,在滇西创立自治会,发展革命力量。宣统三年(1911)春拟响应广州起义,未果,流亡缅甸。武昌起义后,在腾
大理碑刻。又名石城会盟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存云南曲靖曲靖中学。碑文用汉字书写,主要内容记载大理国明政三年(宋开宝四年,971年),滇西白族的地方政权和滇东北的彝族三十七个部落,在打败了几个
清代吏部之铨选制度。凡降级、革职官员恢复原官或原衔称开复。清制,内外官员因故降级留任者,三年无过准予开复;革职留任之员,四年无过准其开复。若有旨六年、八年开复者,至期无过开复,有过则以续案计算。京官由
满语墨尔根,汉译善射者,引申为智者、聪明者;岱青源于蒙古语,汉译统率者,合之即聪明的统率者之意。天聪二年(1628),多尔衮从征察哈尔多罗特部有功,赐此封号。
索系兵器。以净铁打造,若鹰爪,五指攒中,钉以贯,能活动。穿长绳系之。大力丢击人马,着身收合不能逃脱。为宋明军中使用之兵器。至清代为索系暗器之一,称飞爪,一绳系一爪,有小机括控爪,着人将索一抽,小机括使
官名。又称寺人或内竖。周代置。未成年的近侍小臣,掌内外之令的传达。《国语·晋语四》:“文公之出也,竖头须,守藏者也,不从。”韦昭注:“竖,文公内竖里凫须,公出不从,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公。”《周礼·天
书名。亦称《左氏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左传》或《左氏春秋》。《春秋》三传之一。传为春秋末鲁太史左丘明所作,近人多认为完成于战国前期。按《春秋》编年体记述春秋史事,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
又称分水鱼嘴。建于江河中分水流为两道的石工建筑物。顶端尖形像鱼嘴,故名。一般筑于河道江心洲或河滩滩脊迎水端,起分水导流入渠作用。最早在战国秦昭王时修建的都江堰工程中得到运用,将部分岷江来水分入引水渠道
官名。明清阴阳学学官之一。明洪武十七年(1384)始设。县各一人,未入流。凡天文、占候、星卜、相宅、选日之流,悉归管理。然设官不给禄。清顺治初年沿置,县各一人,未入流,由所辖有司遴选学行端方者,咨部给
仲又作中,或称吴仲或虞仲、虞公。周古公亶父次子。古公欲立幼子季历,他与兄太伯同避江南,断发文身,共建吴国。避让季历。太伯死后,继位为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