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汉官
西夏官制。景宗元昊称帝前立官制,设文武班,其制多与宋同。自中书、枢密、宰相、御史大夫、侍中、太尉以下命蕃汉人分任,另有专授蕃人(党项)的官职,以蕃语称呼。军队系统各监军司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以党项贵族担任,其余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等,许蕃、汉并任。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置尚书令,改宋二十四司为十六司。毅宗谅祚奲都六年(1062),汉官增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
西夏官制。景宗元昊称帝前立官制,设文武班,其制多与宋同。自中书、枢密、宰相、御史大夫、侍中、太尉以下命蕃汉人分任,另有专授蕃人(党项)的官职,以蕃语称呼。军队系统各监军司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以党项贵族担任,其余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等,许蕃、汉并任。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置尚书令,改宋二十四司为十六司。毅宗谅祚奲都六年(1062),汉官增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
相传舜时董父善养龙,以服事舜,舜赐姓董,命为豢龙之官,后以官为氏。
抽纱工艺中较普及的一种。是用各色布料,根据设计的纹样裁剪成各式花片,然后拼组粘贴在底布上,组成所需图案,再沿花样边缘绣缝而成。补花工艺最早起于唐代,当时称为堆绫,以今北京地区为主。北京补花是在继承传统
本信州,北周武帝改名。治项县(隋改名宛丘县,今河南淮阳县)。隋大业三年(607)改为淮阳郡。唐初复为陈州。天宝元年(742)改为淮阳郡,乾元元年(758)复为陈州。唐辖境相当今河南淮阳、沈丘、太康、西
清制,凡官员因丁忧,或受处分,自开缺之日,停给俸银,称住俸。又,京官出差,其原俸仍由京城支领,本人在外另得俸饷,称行俸,亦名住俸。
官署名。东汉有尚书台,魏、晋以后称省,然常台、省互称。当时拟诏出令纳奏封驳之权转归中书、门下(散骑、集书)等省,尚书省虽仍设于宫禁中,实已成为综理全国政务的外朝最高行政机构,地位颇重,组织机构逐渐完备
周代国名。即“郧①”。
指科场舞弊事件以及由此引发之大案。科举制度建立后,舞弊事件随之而生,愈演愈烈。明清时案件迭出。其影响最大者,有万历科场案、顺治顺天科场案、江南科场案、康熙江南科场案等。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会试,
春秋战国服役者的通称,即徒。役徒被驱使参加各种繁杂劳动。有的上山采樵,《左传·桓公十二年》:“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有的在军中服杂役,《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多冻,役徒几尽。”有的从事
即“槐”。
西汉置。治今四川渠县东北。属巴郡。东汉建武十八年(42),蜀郡守将史歆反,宕渠杨伟等起兵以应歆,即此。东汉末以后,屡为宕渠郡治所。三国、西晋属巴西郡。南朝宋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