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花
抽纱工艺中较普及的一种。是用各色布料,根据设计的纹样裁剪成各式花片,然后拼组粘贴在底布上,组成所需图案,再沿花样边缘绣缝而成。补花工艺最早起于唐代,当时称为堆绫,以今北京地区为主。北京补花是在继承传统堆绫工艺基础上,吸收欧洲抽纱工艺长处发展起来的。其风格简练,色彩明快,富有装饰趣味。大多用于绣制台布、床罩、枕套、靠垫等日用品。原料上增加亚麻布、苎麻布、玻璃纱、棉涤纶等。技法上借鉴手工刺绣、抽纱花边长处,增加一百多种针法,并新创结合挑花、刺绣、勾针镶拼等新品种。
抽纱工艺中较普及的一种。是用各色布料,根据设计的纹样裁剪成各式花片,然后拼组粘贴在底布上,组成所需图案,再沿花样边缘绣缝而成。补花工艺最早起于唐代,当时称为堆绫,以今北京地区为主。北京补花是在继承传统堆绫工艺基础上,吸收欧洲抽纱工艺长处发展起来的。其风格简练,色彩明快,富有装饰趣味。大多用于绣制台布、床罩、枕套、靠垫等日用品。原料上增加亚麻布、苎麻布、玻璃纱、棉涤纶等。技法上借鉴手工刺绣、抽纱花边长处,增加一百多种针法,并新创结合挑花、刺绣、勾针镶拼等新品种。
约前24—后56东汉沛国相(今安徽濉溪)人,字君山。好音律,博学多识,遍及五经。非毁俗儒,不为章句。精天文历数,主浑天说。哀帝、平帝间曾为郎,新莽时任掌乐大夫,时士人多作符命以求媚,“谭独自守,默然无
即“夏仁宗”。
或译作那木大黄台吉、奴木大黄台吉、阿穆岱鸿台吉。明代蒙古察哈尔部人。铁力摆户曾孙。住牧于大小凌河上游一带(今辽宁西部),与明通贡。隆庆末至万历中,屡犯明蓟、辽诸边,被革市赏。曾任土蛮的五执政之一。
1832—1864清广西博白人。绰号“黄老虎”。参加金田起义。咸丰三年(1853)授东殿丞宣,守湖口,屡败清军。五年授指挥。七年任检点。九年,韦志俊在池州(今贵州)叛变,即与古隆贤等夺回池州。十年升擎
1731—1807清浙江萧山人,字焕曾,号龙庄,晚号归庐。乾隆进士,授湖南宁远知县,并两为湖南乡试同考官,两署道州,又兼摄新田县事。在官未及四年,以足疾请告,时大吏已疏调辉祖至善化,疑诡疾规避,夺职。
1249—1295南宋浦城(今属福建)人,字皋羽,晚号宋累,又号晞发子。德祐二年(1276),元兵南下,丞相文天祥渡海至福建,传檄勤王。遂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兵败
在今陕西石泉县西北饶风岭上。南宋绍兴三年(1133),金撒离喝破饶风关,入兴元府,即此。
战国时魏国大臣。西门氏,名豹。魏文侯任命他为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县令,责令他全功、成名、布义。到任后,废除当地为河伯娶妇之陋习,惩办巫婆及贪官,移风易俗;藏粮于民,寓兵于农,示民以信;发民凿十二
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①春秋宋地,战国属魏。在今河南延津县东。《春秋》桓公十二年(前700):“公会宋公于虚”;《史记·秦始皇本纪》:五年(前242),将军蒙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皆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