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叱力
亦作阿阇梨、阿祇利、阇黎、迦罗等。为梵语音译异写,义译正行、轨范,或善法中教授。唐南诏时天竺(今印度)僧人传入云南之佛法,阐瑜伽之教,行咒术,祀大黑天神,属佛教密宗。其僧人不剃度,不忌荤酒,皆有家室妻子,少知六经,故又名师僧教。唐宋间,南诏、大理政权选官置吏,均出此辈。元初,虽有禅宗传入其地,其教仍在白族区域广为流行。明清之际渐衰。
亦作阿阇梨、阿祇利、阇黎、迦罗等。为梵语音译异写,义译正行、轨范,或善法中教授。唐南诏时天竺(今印度)僧人传入云南之佛法,阐瑜伽之教,行咒术,祀大黑天神,属佛教密宗。其僧人不剃度,不忌荤酒,皆有家室妻子,少知六经,故又名师僧教。唐宋间,南诏、大理政权选官置吏,均出此辈。元初,虽有禅宗传入其地,其教仍在白族区域广为流行。明清之际渐衰。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降黔西府为州。治今黔西县。辖境相当今贵州黔西、金沙二县。属大定府。二十六年改属威宁府。雍正七年(1729)还属大定府。1913年废州改县。
佛教用语。五位,指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法、无为法。百法,指色法十一种,心法八种,心所法五十一种,不相应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见《大乘明门论解》卷上)。前四位九十四法,属于“有为法”,是唯识宗
秦置。治今河南太康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吴广即此县人。西汉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西晋初属梁国,惠帝时属陈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入扶沟县。太和十二年(488)复置。北魏、东魏属阳夏郡。北齐、北周
清代民田之一种。系江河沿岸淤积之地。每亩科银二分九厘至二钱五分六厘五毫不等。
941—996宋沧州南皮(今属河北)人,字娲民。后周显德进士。累迁著作佐郎、直史馆。宋建隆三年(962)迁左拾遗,历判太常礼院、岭南采访使、知宣州。太宗时,知制诰,迁翰林学士,掌吏部选,兼史馆修撰,同
册籍名。(1)泛指清代各级政府在人丁编审中所汇造的一切有关人丁情况的册籍。(2)清代专指县一级地方政府在人丁编审中纂造的编审册籍。大都以一甲为一册,内中按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项,登载每一纳粮户的人
官名。北魏置。掌诸宫门卫。太和二十三年(499)定为从八品。北齐沿置,设六人,从八品。
指由政府划定的牧放牲畜之场地。《魏书·食货志》:“高祖即位之后,复以河阳为牧场。”清代作为拨给八旗官兵、宗室王公及有关衙门之牧马场地。亦作“牧厂”。官地之一种。顺治初入关八旗官兵战马不下四十万匹,乃圈
春秋宋邑。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北。《左传》僖公二年(前658):“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即此。
即“清文献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