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保安族

保安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保安,旧称保安回。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一些县和青海省循化县。有人口12212(1990年)。操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语文。据历史、民间传说和习俗,主要源于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在与蒙、藏、回、土等民族长期交往过程中自然融合而成。一说是由元明时期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长期发展中,吸收回、藏、土、汉等族成分而逐渐形成。明初,在今青海同仁县西山建保安堡,戍边,后定居在同仁县境隆务河一带。明万历(1573—1620)年间,在此地置保安站,建保安城,设守备驻防,遂以地名为族称。清初隶西宁镇统辖,雍正(1723—1735)年间,始设营制。后改属循化营隶兰州府。咸丰(1851—1861)年间,因不堪当地僧俗封建主欺压,被迫东迁,先居循化数年,后迁今地。清末民国初年属河州,处于地方军阀马安良、马步芳等统治下。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副业与手工业,所制“保安刀”闻名甘、青、藏等地。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自清末至解放前曾进行过多次反封建、反压迫的斗争。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内部又分老教(花寺)和新教。其习俗深受宗教影响,又保留有善骑术、好枪械和摔跤等某些蒙古族的习惯。实行土葬。行一夫一妻制。能歌善舞,有极其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保安花儿”独具民族特色,优美动听;舞蹈融合了藏族舞的某些特点,欢快豪放。造型艺术较发达。

猜你喜欢

  • 八宿宗

    原西藏地方政府所属宗(县)一级行政区。清嘉庆三年(1798),八世达赖喇嘛将此宗赠予掌办商上事务功德林呼图克图为封地。由功德林“拉让”派强佐一人常驻其地,管理政教事务。强佐具有宗本(相当内地县官)权力

  • 噶琼寺

    唐代吐蕃寺院。又称噶琼多吉英寺,意即“小星金刚界寺”。在拉萨南热玛岗为赞普赤德松赞时(798—815在位)所建。建造精致。初曾为赞普驻跸及参佛之地,曾组织吐蕃王室贵族、大臣及高级僧侣,共同盟誓兴佛,其

  • 蒙古勒克埒青吉思

    见“马可古儿吉思”(185页)。

  • 北昌

    见“蒲昌县”(2319页)。

  • 圭茅

    清代台湾高山族“番社”专门储藏作为社饷的谷米仓库。以竹、木和茅草筑成,或方或圆,或三五间、十余间毗连,基高于常屋,每间可容谷300余石。

  • 伊邪莫演

    西汉时匈奴右皋林王。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受复株累若鞮单于所遣赴汉奉献并朝二年正旦。次年春北归,为汉使者送至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西),表示愿附汉,汉廷为安抚匈奴,不致使单于疏远,避免因“贪一夫之得而

  • 常峒之战

    建国初期广西思恩县(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和壮族人民痛歼国民党残敌的战斗。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西省城桂林,驻守广西的国民党残部大多窜往山区,企图负隅顽抗。伪县长也率所部由县城逃往

  • 彭添保

    明代湖广永顺土官。土家族。永顺(治今湖南永顺县东南)宣抚使※彭万潜子。洪武二年(1369),父卒,袭宣抚使职。五年(1372),遣使献夏明玉珍所授之印。六年,于其地置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命为宣慰使,

  • 马骀

    1885—约1938清末民国书画家。原名,字子骧,号企周,别号环中子,又署邛池渔父。四川西昌人。回族。出生小商家庭。少孤贫,癖嗜书画,拜画家周境圹为师,学写意工笔画。初露才华,壮游云南

  • 土尔扈特西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托尔和扎萨克旗。雍正元年(1723),土尔扈特部诺尔布附罗卜藏丹津叛,旋悔罪归清,获宥。三年(1725),授札萨克一等台吉,建旗。下设四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