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华夏

华夏

中国汉民族先民的称谓,也是中国的国家和地名的称谓。最早,“华”和“”分用,“华”含“荣”意,《说文》:“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又含“华山”地名之意,章太炎说:“诸华之名因其民族初至之地而为言……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又含以“花”为图腾的族称,林惠祥说:“‘华’为图腾名称,意即‘花族’”。“”含人类之意,《说文》:“夏为中国之人”。又含“”之意,《尚书》孔颖达正义说:“夏者训大也,中国有礼义文章光华之大。”“华夏”连用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十三经注疏》)系指中国地名。后来“华夏”、“诸夏”、“华”、“”等混用,虽然也用于地名,但更多已用于族名。相传远古传说时代的黄帝族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族与炎帝族结成了部落联盟,由黄河流域向南方发展,与羌人、夷人、戎人、狄人、苗人、蛮人互相融合,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到了夏、商、周时期,夏人、商人和周人与戎、狄、蛮、夷如北方的鬼方、猃狁,南方的三苗、楚荆,江淮一带的庸、卢、彭、濮、巴、蜀、微等许多族的一部分或大部分,通过杂居、通婚、联盟和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互相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华夏族形成的时间有多种见解,分别有原始社会、商代中期、西周中期、东周初期、春秋时期或战国时期等说。华夏族又经过发展,融合了更多的民族后,于汉代演变成为汉族。

猜你喜欢

  • 破六韩孔雀

    ?—525?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军将领。族属匈奴,破六韩氏(潘六奚氏)。匈奴单于后裔。先祖潘六奚封右谷蠡王,后世遂以为氏。以骁勇著称,世袭部落首领。孝明帝正光四年(523,一说五年),随族人※破六韩拔陵于

  • 讹勃遇

    ?—1082西夏将领。党项羌族。惠宗时(1068—1086)官副统军。大安八年(1082)五月,惠宗母梁太后举兵攻宋,受命与都统军嵬名妹精嵬领兵数万攻宋环庆,掠淮安镇,为宋守将张守约合诸路兵所败,与妹

  • 琥珀词

    亦作“琥珀槌”,即“火不思”(392页)。

  • 指挥佥事

    见“指挥使”(1621页)。

  • 哈素海

    湖泊名。蒙古语意为黑水湖。也称西海子。位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察素齐西南,是天然内陆湖,面积4.46万亩,水深3米,湖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海拔988.5米,湖底杂草丛生,盛产鱼虾。明清时期沿湖一带为蒙古土

  • 珠尔默特那木扎勒

    ?—1750清代西藏地方官员、郡王。藏文史籍作达赖巴图尔。后藏人。藏族。噶伦※颇罗鼐之子。乾隆四年(1739),委任头等台吉,管理藏北39族、达木蒙古。十二年(1747),承袭其父郡王爵。任职后,虐使

  • 斯仁栋日布

    1872—1949民国时期蒙古官吏。内蒙古太仆寺左翼牧场正白旗人。姓抗锦氏,汉名抗锦寿,字绍彭。青少年时期在张家口从师学满、蒙、汉文。30岁时任太仆寺左翼牧场总管。并于牧场创办“蒙养学堂”。1915年

  • 合撒儿

    1164—?蒙古国大将。又译哈撒儿、哈萨儿、拙赤合撒儿、搠只哈撒儿等。孛儿只斤氏。※也速该次子,铁木真(※成吉思汗)弟。以勇猛善射著称。宋乾道六年(1170)父被塔塔儿人毒害后,部众离叛,家境衰落,靠

  • 红山

    ①吐蕃山名、地名。红山藏文称“玛波日”,唐时特指今布达拉山,因其山色近红,故名。藏文史书《拔协》又称其为“逻娑红山”,松赞干布曾在其上建有小宫室及修道处,是为布达拉山上之最早建筑。据《布顿佛教史》载,

  • 土州同知

    官名。州同知为知州的佐贰,明代亦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土州置此官,以当地首领为之,秩从六品。颁给敕书、铜印,赐以冠带。为中央朝廷守疆土,抚土民,修职贡,交租赋,听征调。其考核、承袭、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