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自治县。少数分布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甘肃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人口1111718人(1990年)。先世可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的乌孙及13世纪前后中亚地区的突厥、契丹、蒙古部落。成吉思汗及其子统治时,诸部皆为所辖,并逐步西迁钦察草原一带。15世纪20年代,钦察汗国分裂,东部为乌兹别克汗国所据。1456年,部分游牧部落因不满阿布勒海尔汗的压迫,在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领下,脱离乌兹别克汗国,东迁至吹河和塔拉斯河流域游牧,并在该地建立“哈萨克汗国”。自此,哈萨克成为各部共同称呼。15世纪末,乘乌兹别克汗昔班尼与帖木儿后裔作战,力量有所削弱之机,夺取锡尔河及咸海以北广大地区,并以之作为长期驻牧地。16世纪中叶,诺盖汗国崩溃,复乘势并其部分帐落,势力拓展至塔什干及撤马尔罕左近,人口增至100多万,部众后按分布地域分别形成3部分,称为“三玉兹”:鄂尔图玉兹(中玉兹)、乌拉玉兹(大玉兹)、奇齐克玉兹(小玉兹)。汉籍文献一般又称之为“三帐”:中帐、大帐、小帐。或称为左部哈萨克、右部哈萨克、西部哈萨克。准噶尔部统治西北地区时,左、右两部相继受其侵凌,一度为其藩属,西部哈萨克沦为沙俄所统治。清军进驻天山南北路后,左右2部分别遣使附清和内徙,与内地各族人民建立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19世纪初年,哈萨克族住居区大部分被沙皇俄国占领。自同治三年(1864)至光绪九年(1883),沙俄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吞并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使哈萨克族住地受到严重割裂。前苏联境内哈萨克人有700余万,少数分布于蒙古国、土耳其、印度、阿富汗境内。解放前,我国哈萨克族积极参加了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和狩猎。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解放后一度推行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食物以乳、肉为主,喜爱以马肉熏制腊肠和饮马奶酒。民间口头文学丰富,歌手阿肯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节日期间经常开展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等体育活动。

猜你喜欢

  • 智昭国师

    见“觉行国师”(1754页)。

  • 孛斡儿出

    见“博尔术”(2150页)。

  • 昭录令

    傣语音译。明代傣族麓川(治今云南瑞丽县)思氏地方政权最高统治者麓川平缅宣慰使下属※“召勐”(叨孟)的军事传令官。《百夷传》:“又有昭录令,遇有征调,亦与叨孟统军以行。”李思聪本《百夷传》则称:“又有昭

  • 金棻

    1895—1975近代书画家。字默庵,号蟫翁。山东济南人。回族。自幼酷爱书法,广临汉代隶书及两周金文。青年时,曾在陆军边防五师当缮写员,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山东长兴中学任教。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山东省教

  • 答剌罕军

    元代军种之一。“答剌罕”,突厥一蒙古语,《元朝秘史》释为“自在”。答剌罕军为元灭南宋时临时召募的军兵。《经世大典·序录·军制》:“应募而集者,曰答剌罕军,此不给粮饷,不入帐籍,俾为游兵助声势,虏掠以为

  • 旺都特那木济勒

    ?—1898清代蒙古王公。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人,乌梁海氏。成吉思汗功臣者勒篾(济拉玛)后裔。色伯克多尔济子。同治七年(1868)袭郡王位,娶清皇族礼亲王之妹为福晋。任御前行走,在京值班,与清朝王

  • 温禺鞮王

    匈奴官名。又作温禺犊王。分左右。是单于重要辅臣,为※“六角”之一。位在左右日逐王之下,左右渐将王之上,多由单于子弟充任,依次第也可承袭单于位。

  • 窦威

    唐初大臣。字文蔚。一说为鲜卑纥豆陵氏(后改为窦氏)。一说本为扶风平陵人,其先避难代地,赐姓纥豆陵氏。隋太傅※窦炽子,唐太穆皇后从父。喜文史,贯览群书,诸兄谓之为“书痴”。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

  • 麹嘉

    ?—523北魏时高昌王。字灵凤。金城榆中(今兰州榆中县)人。※马儒为高昌王时,任右长史。太和二十一年(497,一说二十三年,499年),儒被杀,国人立之为王。臣附于柔然那盖可汗。后哒破焉耆,应徙居焉耆

  • 延寿

    高昌国王麹文泰年号。624—640年,凡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