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喀什噶尔

喀什噶尔

①西域地名。《汉书》、《后汉书》、《魏略》、《三国志》、尼雅出土晋代木简、《魏书》、《隋书》、《新、旧唐书》、《新五代史》、《宋史》等都称其地为疏勒。《洛阳伽蓝记》、《高僧传》、《续高僧传》作沙勒。《大唐西域记》作佉沙,并云:正音为“室利讫栗多底”。《往五天竺国传》谓其自称伽师祗离国。《慧琳音义》作迦师佶黎。《元史·西北地附录》作可失哈耳,同书又作合失合儿、可失合儿、可失哈儿、乞失哈里、可失哈里。《元朝秘史》作乞思合儿。《明史·西域传》作哈实哈儿。《西域行程记》作哈失哈。《四夷馆考》作哈失哈尔。《天下郡国利病书》作哈失哈力。《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作喀什噶尔。《西域同文志》:维吾尔语“喀什”谓“各色”,“噶尔”谓“砖房”,其地富庶,多砖房,故名。现在维吾尔族仍用此地名,即今新疆喀什市。疏勒国前汉时有18000余人,后汉时达21000多户。三国时,桢中、莎车、竭石、渠沙、西夜、依耐、满犁、亿若、榆令、捐毒、休脩、琴国等12国并属疏勒。晋朝封其王为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疏勒王。南北朝时,国内有大城12,小城数十,遣使向北魏朝贡。魏遣散骑侍郎董琬等至其国招抚,厚加赏赐。唐朝在此设疏勒都督府、疏勒镇,为安西四镇之一。公元893年以后,喀什噶尔成为喀喇汗朝两都城之一,是该王朝东部文化和伊斯兰教中心。清朝设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总理各回城事务。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朝在回城西北2里处筑汉城(徕宁城),驻参赞大臣等官。光绪九年(1883),改设疏勒直隶州,二十九年(1903)升府,1913年降为县。解放后在此设喀什市,为新疆南部第一大城。 ②书名。俄国库罗帕特金著。1879年圣彼得堡出版。该书是据作者1876年奉命到南疆从事阴谋活动的一份总结报告修改而成。所记大都是作者本人的经历和见闻。书中对阿古柏的生平、阿古柏反动政权在南疆的残酷统治、沙皇俄国与阿古柏的相互勾结以及喀什噶尔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情风俗等,都有较具体的反映。书末附有俄国使团在南疆地区经行路线以及1876年俄国与喀什贸易往来统计资料、南疆地区舆图资料,是研究阿古柏在南疆的反动统治和沙俄企图霸占中国南疆的重要参考资料。是书已由陶文钊等汉译,198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猜你喜欢

  • 晋宁石寨山汉墓

    汉墓群名。位于云南晋宁县城西北5公里滇池旁石寨山。1955年至1957年先后发掘古墓葬20余座,出土器物4000余件。以青铜器最多,有生产工具、兵器、生活用具、铜鼓、乐器、铜俑、工艺品、仪仗饰品、车马

  • 马可古儿吉思

    1446—1465明代蒙古可汗。又作蒙古勒克埒青吉思、马嘎古儿乞、墨尔古尔格思、麻儿可儿、麻马儿可儿吉思、麦儿苦儿吉思、马儿苦儿吉思等。孛儿只斤氏。岱总汗※脱脱不花幼子。景泰五年(1454)即汗位,号

  • 苑川

    古地名。即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地区。以汉置牧师苑于川内,故名。又以在汉勇士县境内,亦名勇士川。原为鲜卑莫侯氏居地。约东晋初,鲜卑乞伏述延(西秦国君乞伏国仁曾祖)破该部,迁居于此。其孙乞伏司繁立,于东晋废

  • 追节钱

    元朝末年官吏勒索财物的名目。见“撒花钱”(2492页)。

  • 奥雅

    黎语,老人的意思。原是黎族地区对办事公道和受人尊敬的老人的称谓,村中偶有纠纷,多由他们出面调解。随着近现代黎族地区的阶级分化,逐渐演变为对有权有势的头人的称呼。如清末的总管、哨官;国民党时期的团董、乡

  • 子术

    即“术堵”(490页)。

  • 历城

    古地名。①在今甘肃西和县北(一说成县北)。距仇池山120里。东晋太元十年(385),前仇池国君主杨难当曾孙杨定从后秦逃回陇右,遣使于前秦苻丕,受封雍州牧、骠骑大将军,徙治此城。置仓储于百顷(仇池),召

  • 医巫闾山

    山名。中国东北地区最早见于史载的名山,今仍沿用此名。一作医无闾。位于今辽河以西、大凌河以东辽宁省中部,主峰望海山在北镇县西北,海拔867(一说880)米,东北—西南走向,绵亘七八十里。传说舜封12山,

  • 楚怀王

    ?—前296战国时楚国君王。芈氏。名槐,又作相。楚威王之子。楚威王十一年(前329)父卒,继位。魏乘楚国初丧,出兵略径山地。怀王六年(前323),遣柱国昭阳攻魏,破之于襄陵(今河南睢县西),取8邑,又

  • 南中杂说

    书名。清刘昆(字西来,江西吉安人)撰。1卷。昆于康熙十一年(1672)任云南府同知。十二年,吴三桂叛,昆不肯服,十三年被安置于腾越州(今云南腾冲)。清兵定滇,擢湖广常德府知府。所记有土司汉化,入缅开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