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噶朗王

噶朗王

旧时西藏东部一隅的割据土酋。又作“甘南木王”、“呷纳木王”、“波密王”、“噶朗木第巴”。藏语音译,“噶朗木”意为“天”或“上”;“第巴”意为“酋长”、“头人”。相传吐蕃第八代王止贡赞普被其大臣所杀,赞普三子中的怯蚩(一作“嘉赤”、“呷赤”,即“布德巩夹”)逃往波布(清代始称波密),被当地部族民拥戴为首领,府邸修筑在噶朗木的地方,故名。其后裔辖区俗称波龙巴麻布龙珠大小六个流或波曲龙珠波河六域。一说统辖18个宗卡。《波密图志》载:“此间总管只噶朗一名,其子孙即世代相传,垂为衣钵。”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波密原隶属元、明、清历代中央王朝的统治,与西藏地方政权有相对的独立性。藏波屡生纠纷、交战。清道光十六年(1836),噶朗王下属头目扎布发难作乱,清军增调援军讨伐,扎布兵败身亡。是年清帝授噶朗王下臣曲结·旺秋绕丹为“噶朗木第巴”,统管波密大权,隶属卫藏,并规定其每年上交给拉萨当局酥油、茶叶等支应差役。光绪七年(1881),噶朗木第巴统治了※白马岗(含今※墨脱县全境),相继派出过十三任宗本。清末,噶朗王拒服驻藏大臣和噶厦政府的节制,驻藏大臣联豫及四川总督赵尔丰曾分路派兵到达该地征剿。1927—1931年藏波又开衅,被噶厦政府军击败,遂亡。噶厦政府在此分设坡堆宗(又作“倾多宗”)、波麦宗(又作“易贡宗”)和波曲宗(又作“曲宗”),俗称为“波密三宗”。

猜你喜欢

  • 木塔里山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穆克图哩山卫。永乐四年(1406)十月前置,治所在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北公主陵附近。

  • 闼林

    即“挞林”(1619页)。

  • 太平御览

    书名。北宋李昉等奉敕编修。1000卷。太平兴国二年(977)始修,6年后成书。宋代著名类书。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加以编次,分:天、时序、地、皇王、偏霸、皇亲、州郡、居处、封建、职官、兵、人事、

  • 马哈麻火者

    明代哈密头领。又译作马马火者。永乐四年(1406),明廷建哈密卫,任指挥。翌年,至京贡马,赐以钞币。

  • 乃颜城

    元地名。一作聂延城,清文献作纳延城。故址约在今黑龙江省拜泉县中兴镇东南方。为元代捞珠之所。

  • 南诏奉圣乐

    唐代南诏国著名乐舞。异牟寻在位时(779—808)编创,经西川节度使韦皋改编。贞元十六年(800年),献给唐德宗,曾在长安皇宫麟德殿内演出,后被列为唐代14部乐舞之一。据文献记载,舞蹈者穿南诏衣,戴黑

  • 克灵推鲁乌托依

    哈萨克族婚俗之一。意谓“迎亲仪式”。当新郎和送亲队伍走到离家一公里左右时,新郎要飞马回家报信。新郎嫂子即要带领一群妇女前往迎接,公婆于毡房门口伫候,并让新娘换上新郎带来的马。送亲和迎亲队伍会合后,要分

  • 那彦宝

    ?—1843清朝将领。又作那彦保。满洲正白旗人。大学士阿桂孙。乾隆五十年(1785),由文生员擢三等侍卫。嘉庆五年(1800),因父功特授正黄旗汉军副都统。奉命勘老河,请将对岸户口稀少之斯板囊、金哈台

  • 毛杉树歌节

    布依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夏历三月初三以后的蛇日举行,连续3天。地点在贵州安龙县德卧镇。参加者以安龙、贞丰、册亨、望谟、兴义等地布依族为主。相传布依族英雄彭臣、马武因向清顺治帝贡献名马,被封为大将,奉命

  • 李承祯

    西夏宗室。党项羌族。越王李仁友孙,襄宗※李安全世子。夏应天四年(1209),蒙古成吉思汗率大军攻入西夏,襄宗安全遣其为主帅,以大都督府令公高逸副之,督兵5万御之,大败,高逸被擒杀。皇建二年(1211)